馮永鋒 帶著俠客精神看自然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馮永鋒 帶著俠客精神看自然環境

2011年08月31日
作者:張姿慧

青龍橋
男人被連根拔走,留下女人和雞鴨。
她們種玉米,撒農藥。
農村被連根拔走,留下空空的樹,
土地長滿雜草;糧食從城市運來。
多年前我種下核桃和柿子,
多年後,來採摘的都是些什麼人?

多年前我鋪下長長的天梯,
多少人爬上它的身體,多少人
站在遠處恐懼。人群像一長串
刀子,轟鳴而過的是濃煙。

最困難的尚未過去,
或者說,最困難的,尚未到來。
到來的永遠是那些逃難者,
他們去上班,又是去監獄。

8月18日,馮永鋒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生態旅遊服務中心,以中國記者角度向座談人提問.

馮永鋒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生態旅遊服務中心,以中國記者角度向座談人提問。

這是馮永鋒寫的詩,字裡行間流露對大地萬物的關懷。即便詩人大都懷有一顆敏銳的心,但馮永鋒似乎不以個人情感抒發為走向,反倒是藉由感性的字句來批判中國環境現狀,是一位帶有社會責任的詩人。馮永峰說:「會抱著使命感來創作,這與自己的經歷及背景有著很深遠的關係。」

平日除了透過「詩」的媒介傳達感受,1971年出生福建北部山村的馮永鋒,其實將大部分的時間及精力都拿來投入環保工作,至今長達十數年。從小在山村長大的他,對自然環境有著特別濃郁的情感。1995年自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轉往西藏日報擔任記者,派駐藏東工作的時日,因參加一場調查天然林砍伐的行動,開啟了他與環保工作的機緣。

隨後他又多次前往雲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報告,因而寫下「拯救雲南」一書。精闢深入的見解,直率敢言的作風,曾引起相關單位不滿,也帶給自己很多麻煩。但這樣的遭遇非但沒有嚇跑他,反而激起他俠客般的精神,讓他對環保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馮永鋒笑說,「我常把自己幻想成俠客,作為一個記者,本來就要有揭露事件的勇氣,還要有一股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精神,以及一顆願意分享的心。」

1998年,他轉往北京,在光明日報科技部,長期擔任從事環境保護的新聞報導工作。除了持續不斷揭露追蹤事件,工作之餘,他還寫下「不要指責環保局長」、「環保—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沒有大樹的國家」、「邊做環保邊撒謊」等多本著作,堪稱是一位多產的環境作家。

馮永鋒於陽明山二子坪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活動.

但馮永鋒說,他不想單單只作一個會寫作的環保主義者。因此,在2007年,他離開第一線記者工作,成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策劃「自然大學」等工作,希望透過NGO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都能成為公民環保專家,並為中國環境做出改革。

一直視「行動」為首要條件的馮永峰,不光只會喊口號,本身也是一個行動主義者。為了吸取國外經驗,了解台灣當地民眾環境保護、民間環保組織及民眾公益經驗,此次,他特別來台參加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活動。

近十天的訪談交流行程中,他隨手只帶了一只望眼鏡,完全融入主辦單位安排的活動裡。不管是來義鄉原住民部落收穫季體驗,或是探訪社頂的生態旅遊區……,一抵達現場,他渾身細胞就自動綻放開來,像個孩子似的在沼澤裡打滾,或在溪水裡清洗衣服。在別人眼裡,他的行徑或許過於瘋狂,但馮永鋒說:「要喜歡大自然,要參與環保,光是討論、開會、培訓、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自到自然界中去看,看它們的苦難,看它們的美好,彼此融合,深入了解後,你才有能力為它做點什麼。」

正因如此,馮永鋒才決定去成立一個讓大眾實踐「關懷環境」的行動管道,致力於帶領公眾走進自然、觀察和感受自然,從而激發公眾關注和保護當地的環境。他進一步解釋,自然大學設有水學院、草木學院、鳥獸學院、垃圾學院、農學院、環境與健康學院和園林學院。活動包括自然大學樂水行、草木認知、垃圾之旅、樂鳥行、公眾環保課堂、環保資料分享、環境傷害事件調查等眾多項目。

他希望來參加自然大學的人心胸都是正派、坦蕩、可以互相支持的,因為在大自然面前,大家都是學生,都是同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