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9日
本報2011年9月29日嘉義訊,李詩婷報導
來自中國各地的環境NGO代表,28日在阿里山林區管理處解說志工王國平帶領之下,以不同於一般陸客團的視角,深度而知性地認識阿里山風情。
曾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的阿里山,在日治時期,因日本政府有計畫發展林業,在阿里山興建鐵路並開啟了將近30年的伐木歷史,造成原始檜木林的砍伐殆盡。王國平提到,由於台灣環境意識的覺醒,如今阿里山的森林得以保護下來,而中國大陸的開發如火如荼,希望台灣的例子可以提供作為借鏡。
阿里山的自然生態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也衍化出許多不同的面貌,像是「異葉紅株」,王國平解釋這種植物同時擁有擴葉和針葉狀的型態,在溫度交接變化之時,葉子會隨著水氣多寡而改變形體;另一種植物「長梗盤花麻」,葉子長短、角度不一,目的就是為了可以充分吸收到陽光。許多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在王國平的解說下,賦予不一樣的生命,也顛覆了一些阿里山傳說。
王國平的解說深具特色,他深信「人需向大自然學習」,常以自然現象隱喻的人生道理作為解說內容,深獲到訪的中國環境工作者好評。蕪湖生態中心田倩表示,如此的生態解說方式,令遊客印象深刻,值得學習。
另外,阿里山一年遊客數超過百萬,中國NGO也關心觀光壓力的問題,王國平認為,應考量環境負荷量,實施遊客量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