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我們對它的印象是遠渡重洋而來,唇齒間品嚐的是果實離開枝頭好幾週後的口感。對台灣來說,藍莓的風味僅能是如此嗎?
過往,台灣沒有屬於自己的藍莓,實因地理條件不適合種植藍莓。藍莓有長時數的低冷需求,同時又要日照充足與疏鬆的酸性土壤,是生長在寒帶的作物。即便如此,位處亞熱帶的台灣仍在藍莓的種植方法上努力不懈的研究,近年來,漸漸耳聞藍莓成功開花結果的佳績。
在阿里山下種植新品種
2023年,山丘藍首度上市藍莓,以國內大量生產之姿引起各方關注。能走到這一步,山丘藍執行長蔡宜玲表示,「當我們得知國內有機會種植藍莓時,我們就開始到國外洽談藍莓品種權,同時也在尋找適宜的栽種區域。對我們來說,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是需要相當的堅持和毅力才能走到這一天的。」

於是,落腳阿里山下,依傍於八掌溪畔的山丘藍農場就此誕生。遠眺是層巒疊嶂的群山環繞,溪口旁的潺潺水流帶來氣候調節,白天日照充足且通風良好;夜幕拉下後,從阿里山上吹下來的冷風,使得平地氣溫驟降,溫差可達10°C以上,對藍莓來說,是適宜的生長條件。
品系的選擇也很重要。蔡宜玲進一步表示,在台灣大學教授李國譚的技術指導下,山丘藍找到適宜台灣的品系——南方高叢。她說,為了取得藍莓品種權,前後花了不少時間和美國品種商洽談,幸運的是,山丘藍目前取得的品系是最新的,口感更勝於舊品系,我們很有口福。
用心打造栽種藍莓的環境設備
有了相對最佳的氣候條件,選擇了適合栽種的品系,接下來就是給予土壤介質。由於藍莓對土壤的特殊需求,全園區採用離地栽培技術種植,簡單來說,就是種在大盆子裡。大盆子裡鋪放調配好的介質,提供藍莓生長所需要,在整齊的園區裡放眼望去,掛在枝頭上的藍莓如盆栽般賞心悅目。
但占地33公頃的山丘藍,園區裡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彎彎的白色大棚屋頂。大棚屋頂裝有智能控制,能隨溫度高低適時開關,為的是保持溫度的適中。屋內架設澆灌水管線,透過智能適時適量給水,有了科技的幫助,大大減省人力勞動。


而為了更精確掌握天氣的變化,山丘藍也與天氣風險顧問公司簽約合作,透過串聯技術,提供山丘藍定時更新的天氣數據,讓整個團隊能夠更從容面對可能的天氣風險,例如極端氣候帶來的寒流、暴雨等狀況。總總努力,都是為了降低藍莓結果的耗損率。
但畢竟是個自然的環境,鳥飛蟲爬也很正常。為了減少小鳥飛進屋棚內啄食的機率,園區飼養兩隻老鷹,像個守衛兵般環伺,恫嚇鳥兒的靠近。至於防治主要蟲害薊馬,則會施放天敵或有機資材,形成一個食物鏈,透過一物剋一物,自然養成藍莓。

藍莓採摘師的工作
專注鮮果銷售首創品牌行銷
台灣栽種藍莓,過去未曾有過,大量生產更是首例。整個33公頃的園區是亞洲地區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了。

打著「昨天還在樹上的藍莓」文宣語,山丘藍訴求「新鮮」。有別於進口藍莓,這一次,他們要讓台灣有機會吃到酸甜度更適中、風味更醇厚的藍莓。蔡宜玲很自豪地說, 這才是真正的藍莓,而且又健康、無農藥殘留。

為了專注做好「新鮮」兩字,山丘藍暫時不做延伸品的考量,專注銷售鮮果,更斥資購買200箱蜂箱,專供農場內的藍莓授粉使用,期盼在每一個環節上用心,成就出唇齒間無比的風味。
社員將藍莓帶回家後,建議一週內完食最理想。此外,全程低溫配送的藍莓也需要在購買完畢之後立刻放進家中冰箱存放,讓藍莓持續保鮮。藍莓上的白色果粉是自然產生的天然保護膜,只有食用時才需要沖洗。
目前山丘藍的藍莓僅在開花期前用藥,10月過後即不再用藥,停藥期相當長,檢驗結果是無農藥殘留,所以可以安心食用。

合作社的藍莓生產者
楊士藝
吳保諒
鍾文標
※本文轉載自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2024年3月237期〈阿里山下的藍寶石 新鮮藍莓不再是奢求〉。
更多文章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