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商用氾濫 多地文物變身別墅餐館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文物商用氾濫 多地文物變身別墅餐館

2011年10月06日
摘錄自2011年10月5日世界日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部分省市的文物古建變身別墅、餐館,且被占被毀現象嚴重,令人擔憂。現代快報報導,位於重慶的文保單位陳誠公館,現已變身為每平方米售價2萬元左右的某樓盤「豪華餐廳」,原有裝飾已多處損毀。據悉,這裡可同時容納近200人就餐,人均消費600至800元。

在北京朝陽門南小街樓群的夾縫裡,有一處陰暗的平房小院,是清代私家園林「蓮園」。據北京建築學會古建園林《北京現存明清宅園調查報告》記載:蓮園面積原本3600平方米,院內有遊廊、花廳、水池、亭榭,疊石林立、曲徑通幽,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造園藝術中的代表,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報導稱,蓮園現正進行大規模施工,古房舍被拆得面目全非,原有漢白玉雕刻被砸得只剩軀幹,假山僅剩斷壁殘石,園中植物被砍禿,水池早已乾涸,裡面堆積著大量的水泥板、沙石等工程材料。

附近居民說,由於私搭亂建和拆遷徵用,「區文物保護單位」蓮園遭多次改造,目前僅剩不到500平方米,其中的幾個院子早就是私產了。

報導指出,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表示,文物古建變身別墅、餐館,暴露了文物保護與商業開發的現實矛盾,「從目前狀況看,利用有些過度,而管理明顯滯後」。

專家認為,對「文物商用」從總體上應持審慎態度,並多管齊下對其進行整體保護。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等專家指出,對已屬私有、價值相對較低的文物古建可借鑑國外經驗,進行適度商業開發,在開發中實行「減稅嚴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