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野生動物棲地減少的新方法 領角鴞人工巢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補償野生動物棲地減少的新方法 領角鴞人工巢箱

2006年05月03日
本報訊

領角鴞與2隻幼鳥(林文隆攝)台中縣霧峰鄉山區傳來保育喜訊,領角鴞捨棄龍眼樹的天然樹洞,而在今年2月新掛設的人工巢箱中,已成功孵化出2隻幼鳥,生長情況亦十分良好,估計近日內即將離巢。

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籌備會研究人員林文隆表示,領角鴞原本是利用高度不超過2公尺龍眼樹樹洞來築巢繁殖,今年度吊掛試驗性人工巢箱後,意外發現此對領角鴞竟捨棄天然樹洞而改擇人工巢箱。此現象是否顯示,大多數次生林、果園的天然樹洞品質的不佳,領角鴞勉其實是勉為其難地使用,人工巢箱輔助天然樹洞的成效,究竟能幫助多少比例的領角鴞繁衍,值得繼續研究追縱。

吊掛人工巢箱過程(林文隆攝)1995年起,林文隆已開始於太平市車籠埔掛過40個巢箱,成功之後才開始推廣至霧峰山區。3年前霧峰鄉山區果農開始於在自家檳榔園、果樹吊掛人工巢箱,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吸引大赤鼯鼠、赤腹松鼠、麻雀與領角鴞前來利用或繁殖。

林文隆還表示,根據他近幾年的研究調查發現,領角鴞除了利用檳榔樹、大王椰子,甚至會利用龍眼樹根於地上進行繁殖。另外從領角鴞救傷記錄中也發現,領角鴞利用人工構造物如房舍破洞、橋墩破洞、冷氣管、排油煙氣管繁殖的記錄也逐年增多。種種奇特的繁殖記錄顯示,低海拔山區的天然森林,本來有許多樹洞可供一些樹棲型動物繁殖利用,自從人類開發面積擴大之後,原始林逐漸稀疏,次生林又不夠壯大,樹洞明顯減少的情形下,致使這些樹棲型動物也失去繁殖場所。

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籌備會表示,他們與霧峰山區居民合作進行的人工巢箱實驗計畫,目前仍缺乏針孔攝影設備來紀錄它們的生活、覓食、繁殖及撫育過程。他們期待保育相關單位能夠補助人工巢箱製作與研究經費,藉由補償野生動物棲地的方法,效增加野外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