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部落智慧 原民科學最自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融入部落智慧 原民科學最自然

2011年12月07日
摘錄自2011年12月7日立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科會原住民族教育計畫規畫的「2011年原住民科學節」邁入第3年,目的在設計、開發貼近於原鄉部落的科學教材,讓原住民學生從部落生活文化出發,認識科學,從食衣住行的生活智慧,發展出的曆法、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學概念。

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原住民教育中心主任林春鳳是阿美族人,她表示,比起一般漢人,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存在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的經驗,已把生態、水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中。不過,她發現許多部落的學生對於數學計算、自然科學的公式學習感到乏味,希望讓學生能快樂自在的接觸科學知識,間接加強對原住民文化的瞭解。

這次的籌畫團隊來自鄒族、阿美族、排灣族、達悟族、布農族的老師,部分教材取自目前在5所部落小學實施的文化本位科學教育實驗課程。科學闖關遊戲分成營養的科學、傳統織布的科學、生態科學、休閒運動科學、醫學科學等6個部份,共有20個闖關活動,今年以泰雅族與排灣族傳統文化為主軸,串連北中南特有的原鄉文化。

部落傳統文化處處潛藏科學原理。林春鳳舉例,阿美族部落長老總叮嚀年輕人製作Toron(麻糬)要趁熱以杵揉搗才會Q彈可口,這樣的原理是因為糯米遇熱時,分子獲得能量而膨脹,趁熱時揉搗能破壞分子,讓纖維連結。

「原住民服飾上的銀幣、貝殼或沒有蛀牙的山豬牙非常珍貴,製作過程都要運用經驗智慧才不會浪費。」林春鳳以排灣族的珠繡文化為例,部落中的耆老雖然沒學過數學,也沒念過物理,但吊飾和編織的圖騰數都能恰到好處。這些都與數學的規律和對稱性有關,經由巧手與生活經驗,精美的服飾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