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年,「龍子」、「龍女」更是許多父母力拼的目標,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不可分,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傳統中式建築中,更是處處蘊含龍的象徵,隱藏其中。至於有哪些,且讓我們走一遭吧。
然而有道是「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廟宇之所以美,美在其設計,以及其建築工法,專家能夠在那邊分析、讚嘆許久,觀光客與一般人,則是飄然過去,也不知道究竟看到了些什麼。
先從平面布局來看,中式建築的左右兩側,有兩條長長的建築,通常是左右各一、互相對稱,稱之為「護龍」,農村盛行的還有數列護龍,以解決人丁興旺的問題。位居正身中央的廳堂,通常供奉神主牌或神祉,客家地區稱為龍廳。如果到了寺廟參觀,千萬記得要從正對廟宇正殿的右側進入,從左側出來,因為右側是「龍邊」,左側是「虎邊」,所以如果從左側進入,就是「羊入虎口」。
廟宇裡最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雕龍裝飾,無非就是「龍柱」了,龍柱通常位在廟宇最外層的柱子,雕飾繁複華麗的龍,可以看得出這間寺廟興建時,地方的財力與態度。盤踞在柱上的龍,通常頭下尾上,至於「龍柱」這個名字,則是清光緒末年惠安石匠率先使用,至今日,已為台灣各地所習用。
正殿屋脊上,通常都有雙龍拜塔、雙龍搶珠的裝飾,其緣故來自於,龍自古以來都與水密不可分,掌管東西南北四海的四大龍王,是旱災時祈求降雨的主要對象,於是把龍安置在屋脊上,也是希望能防止火災的發生。而御路,即是通往大殿正前方的斜面道路,雕有蟒龍,身長、常團成圓形,像是在休息的樣子,這也是廟宇中另一個很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龍型裝飾。
比較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裝飾,即是藏在寺廟角落裡的「螭虎」,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為性貪吃,所以最後將自己吞下去,台灣的許多古建築構件即家具器物中也都有看得到它的蹤跡。而在大通樑下,則看得到「鰲魚」,龍頭魚身的它,傳說中性好吞火,又好風雨,有祈雨鎮壓火災之效用。以上這兩隻龍,都要眼睛夠利才看得到~
初步介紹完了廟宇裡的龍,其實這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還有許多廟宇牆面上得雕刻、彩繪,是與龍有關的,有時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時至今日,除了少數對此有研究的建築學者、先賢耆老外,很多人都已看不出這些廟宇裝飾的意涵了,不過坊間這類的書也很多,其實只要找尋其中一本,按圖索驥一番,你將發現,原來中國廟宇建築裡,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