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殼 | 環境資訊中心

蝸牛殼

2005年08月16日
作者:謝伯娟

殼形修長的煙管蝸牛「殼」是蝸牛的重要特徵與構造,也是蝸牛的重要分類依據。就如同蝸牛的招牌般,每種蝸牛的殼都長得不一樣,有不同的大小、形狀、構造與顏色,我們可以藉由殼來區分蝸牛的種類。但對蝸牛而言,殼主要的功能,是在保護柔軟的身體與內臟。殼就像蝸牛永久居住的房子,不但可以遮風避雨,更可以躲避敵害,更可以避免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這是蝸牛可以成功登陸生活的重要機制之一。

殼皮、生長線、螺層數

蝸牛的殼是由另一個構造「外套膜」所分泌與製造,主要成份為堅硬的碳酸鈣與貝殼質。經由外套膜的分泌製造,殼可以增厚與變大,如遇到小破損,也可以經由外套膜加以修補。殼的表面常覆蓋著一層「殼皮」,是由一種硬蛋白所組成,如果殼皮受損或脫落,無法再生修補。

大部份的蝸牛,殼都是以螺旋方式生長;在蝸牛的成長階段中,殼一層一層地螺旋增加。但由於蝸牛的生長過程會歷經許多時期,如繁殖期、休眠期等,以及氣候變化及食物豐寡等各種因素,造成殼的生長速度不同,因而會在殼的表面形成疏密相間的縱向「生長線」。直到蝸牛長至成體,殼的螺層便不再累進。

每個種類的蝸牛,殼的「螺層數」是固定的特徵,有些種類螺層數多,有些種類比較少,但如果遇到環境不適等天災人禍,螺層數多少會有些許差異(可能加減 1/2層或1層)。由於蝸牛的殼,是從蝸牛一出生就伴隨牠們成長的構造,所以蝸牛不會像寄居蟹般,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換較大的殼,以容納不斷長大的身軀。所以,如果硬將蝸牛從殼移出,蝸牛只有死亡一途。

殼胚、殼柱、殼臍

殼成圓球狀的蘭嶼蝸牛  蝸牛出生時就帶有幾層的殼(螺層數因種類而異),這時的殼稱為「殼胚」,蝸牛的軟體與內臟已經藏於其中。而殼的最頂端,就是殼開始螺旋的地方,稱為「殼頂」。隨時間的成長,殼順著螺旋的方向,一層一層地往下增加。螺層與螺層間的交界,稱為「縫合線」,有些種類各螺層略為突出,所以螺層間明顯,縫合線較深,反之有些種類則各螺層平緩,所以縫合線較淺。

殼螺旋至最底層,稱為「體螺層」,蝸牛縮進殼內時的軟體,多是藏於其中。體螺層之上的螺層稱為「次體螺層」,蝸牛的主要內臟器官,則在此螺層之中。而殼的最底部稱為「殼底」,殼頂與殼底間的高度稱為「殼高」, 同樣種類的蝸牛殼高大多相似,但個體間略有些微差距,就像有些人長得高,有些人矮一點。

殼的最大寬度稱為「殼寬」,大部分的蝸牛,殼的最大寬度都在「體螺層」或「次體螺層」,但也有長相怪異的蝸牛例外。由於殼是一層一層地往下螺旋生長,所以每個螺層都有一個螺旋的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大多與殼頂垂直,而各螺層會在這個中心點連成一個柱狀的構造,稱為「殼柱」或「殼軸」,這需要將蝸牛殼縱切開來才能看到。但如從蝸牛殼的底面往上看,這個中心點稱為「殼臍」,有些種類的蝸牛殼臍開闊,有些種類的則殼臍封閉。

殼形、殼色、殼紋

殼雖然像是蝸牛居住的房子,但也像是蝸牛身穿的一件衣服。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蝸牛的「殼衣」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作品。先說蝸牛殼的形狀吧,從球狀的扁圓形、圓形、卵形、橢圓形,到錐狀的圓錐形、盾形、笠形,以及細長的紡錘形、圓筒形、塔形等等,樣式眾多。殼的形狀跟蝸牛的類群有點關係,像是盾蝸牛屬的蝸牛,牠們的殼大多長得像盾牌,而球蝸牛屬的蝸牛,就長得圓滾滾的活像顆皮球。          

殼形扁平的盾蝸牛  再說蝸牛殼的顏色吧,蝸牛為了與棲息環境的背景相融合,在「殼衣」的用色上也是費盡心思。我們常說「蝸牛不易發現」,這就是牠們成功的地方,所以蝸牛殼的顏色,多是土土的褐色或黃褐色,因為這種大地的顏色最不易被敵人察覺。但也有許多蝸牛殼顏色鮮豔,像是棲息在樹上的蝸牛,殼色就較為明亮,如綠色、黃色、白色等,這些顏色可以讓牠們隱身於樹葉下,或看起來就像是樹梢間的光影。而有些蝸牛棲息於土壤的表層,殼色就較為晦暗,呈深紫褐色、黑褐色等。

蝸牛除了殼色的變化外,殼上的橫帶與斑紋,也是讓蝸牛隱密加分的設計。這些橫帶與斑紋,常因時間、地點與蝸牛的種類而有所差異。蝸牛的殼色,除了會因為蝸牛的種類而有所不同外,有時我們撿拾到的蝸牛空殼,也會跟活著的蝸牛有所差異,這是因為有些蝸牛殼較為透明,活著的時候,殼內軟體的顏色與花紋會顯現在殼上,就像是殼本身的顏色與花紋,一旦軟體移除了,殼的顏色就真相大白了。例如青山蝸牛,活著時候殼呈綠色,一旦死去,軟體移除,殼就成為半透明的白色。除了軟體影響殼色外,殼表上的殼皮,多少也常會影響殼的顏色。

蝸牛的殼,除了在構造、形狀、顏色上有所設計外,許多種類的蝸牛還會在殼表上大作文章。除了一般常見的光滑殼表,有些蝸牛殼表的「生長線」明顯,呈現波紋狀或雕刻狀,有的甚至形成明顯的「縱肋」。除了這些縱向的紋路外,有些蝸牛的體螺層周緣上有龍骨狀突起,樣子就像蝸牛殼上的腰帶;還有些蝸牛在縫合線上具有水管狀構造。但這些奇異的構造都不及「殼上長毛」的蝸牛奇怪,這些「殼毛」其實是殼皮的衍生物,也是由硬蛋白所組成。有些蝸牛會在殼表上密佈「殼毛」,有些蝸牛則只在螺層周緣上,圍個幾圈毛。殼毛的功能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推測應該跟蝸牛的防禦、感覺與水份保持有關。

蝸牛家族小檔案

斯文豪氏帶管蝸牛Dioryx swinhoei (H.Adams, 1866)

斯文豪氏帶管蝸牛

這是一群喜歡背著「水管」的蝸牛。牠們殼上的「水管」,其實是體螺層縫合線上近殼口處的管狀構造,雖然不是很長,但樣子就像是披在殼上的「水管」。

除了特別的「水管」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特徵,就是體螺層在近殼口處緊縮而後增大,樣子就像是束了「腰帶」的殼口。

殼質薄,殼色變化大,從半透明白色至紅褐色,因個體而有所不同。殼表具有纖細不規則的生長紋。軟體呈灰黑色,頭部後端兩側則有兩塊顏色較深的色斑。觸角粗短呈深灰黑色。

雖然殼形微小,卻常出現在夜晚潮溼樹林內,尤其是被露水沾溼的樹葉或樹枝上,或是姑婆芋的葉子上,有時則是在落葉層上活動。

殼的細部形態

殼形:圓錐形

螺旋方向:右旋

殼長:5.5-7.1mm

殼寬:5-6mm

螺層數:約3-4層

殼口形態:殼口圓形。殼唇緣連續,成體殼唇緣外翻。

口蓋:半透明、圓形黃褐色,角質狀多旋形,周緣凹陷,中央略微突起  

殼臍:開孔狹窄



標本照正面標本照側面標本照底面 標本照頂面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