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新生 綠能校舍落成 那瑪夏民權國小歡喜開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災後新生 綠能校舍落成 那瑪夏民權國小歡喜開學

2012年02月17日
本報2012年2月17日高雄訊,詹嘉紋報導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近3年,重建工作方興未艾,其中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認養之民權國小日前於開學前完工並舉行校舍落成啟用典禮。此項重建案以「永續零耗能」為設計理念的校園,將達到65%的節能成效,預計可取得台灣最高「鑽石級」綠建築認證。而校園也融合原住民傳統文化,擁有更完備的硬體配備,學生們2月8日開學,在寬敞通風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寬敞的校舍活動空間,像是家中的客廳

民權國小學童人數約75人,以布農族和鄒族為主,也有少量排灣族及平埔族。風災時,其校舍遭土石流掩埋,在行政院重建會等單位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援助下,選定地勢較高且平緩的台地做為重建基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表示,綠建築不但節能,也對學生健康有幫助。因此整體設計由曾打造出綠建築典範「台北市立北投圖書館」的郭英釗建築師,及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擔任重建顧問。

像「家」一樣的校園

圖書館以鄰近的柳杉為建材,採光良好,不需開燈也十分明亮郭英釗指出,民權國小的核心設計理念延伸自原住民傳統高腳屋,校舍就像一間「家」感覺的大房子,中央寬闊的活動空間是客廳,而教室則是房間,希望能讓小朋友「上學就像回家」般自在快樂。除此之外,學校也兼具社區避難中心功能,在災難來襲時,可容納300人,供應約一週的飲水及食物。

而外型酷似當地常見曼陀羅花的圖書館仍是校園裡十分吸睛的建物,郭英釗笑著說:「現在要看最美的圖書館只能來這裡了。」他表示,圖書館的設計概念取自布農族男子會所,象徵著「傳承」,讓此處成為學校與社區培養閱讀文化的重要場所。

節能省錢大作戰

視聽教室而這個十分溫馨舒適的學習空間,另一項重要的特點便是處處可見的綠設計,在節能部份,在經過一整年氣候監測後,確認該地風向大多從南到北,配置了自動開闔窗戶,能將自然風導入整個建物,既通風也降低室內溫度,省去空調費用;而室內經過先進軟體計算,採光均勻,不須開燈也十分明亮怡人。

校園裡還裝設耗能監控系統,隨時可在液晶螢幕上看見學校各項能源消耗指數,以及已經省下了多少錢。郭英釗指出,只要連上網路,這些資訊數據可以在任何地方看見,若發現耗能指數異常攀升,則可即時找出問題所在,也有利學童覺察己身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校園裡的能源監控裝置

乾淨能源、環保建材不求人

太陽能板搭配漂流木做的太陽裝飾而能源自給部份也絲毫不馬虎,校園一隅佇立著六座3千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總計18千瓦的發電量,提供了學校5%的替代用電;屋頂上鋪設了太陽能板,發電量10.5千瓦,可提供學校12%替代用電,兩者皆能在風災來臨時,補充避難中心之電力需求。當地藝術家並以布農族神話起源--太陽,在鋪設太陽能板處進行裝置藝術,十分別緻美觀;而學校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水,輔以從遍及校園的雨水回收系統收集到的雨水。

建材方面,顧及製程與運輸上的碳排,多使用台灣當地造林疏伐的柳杉,地板採用可生物分解、吸音效果良好的亞麻仁材質,以竹子作為圍欄或裝飾,屋頂及牆壁則皆為回收綠建材。

深耕環境教育是未來重點

透過雨水回收系統收集到的雨水,會打上水塔,作為急難時的儲水使用,水塔並請當地藝術家作裝置藝術。擁有了如此良好的硬體設備,學生可以安心在此吸收知識,發揮創意,但這卻不能是終點。鄭崇華認為,面對未知的氣候變遷危機,未來必須繼續投入環境教育資源,讓當地居民落實節能減碳的概念於日常生活中,才是重點。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總召集人阿布娪也表示,災難過後,雖得到各界援助,生活的一切正慢慢恢復,但有形的損失容易被看見,傳統文化的流失卻常是不知不覺的。她認為,必須讓人們知道「除了水蜜桃(當地特產),我們還有什麼?」重拾對民族植物的熟悉和傳統知識是迫切的。對此,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表示,將繼續在此地經營環境教案,讓環境意識不只流於表面,而能體現於生活中。

落成典禮當天,從師生和家長們的歡喜氣氛來看,可看出他們對於新校舍有說不出的喜愛,笑語聲在挑高、採光良好的活動空間裡迴盪著。這樣一所從瓦礫與殘破中重新長出來的綠建築,象徵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挹注的關懷,也是部落未來生活的新希望。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