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沙漠城市Be'er Sheva 環境組織辛勤耕耘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沙漠城市Be'er Sheva 環境組織辛勤耕耘

2012年03月06日
本報2012年3月6日以色列,貝爾謝巴訊,特約記者陳婉寧報導

貝爾謝巴  旅人轉運站

離開生態集體農場Kibbutz Lotan後,以色列的旅程繼續進行,前往紅海城市Eilat再轉向Negev沙漠中最大的中轉城市貝爾謝巴(Be'er Sheva)。三小時的長途車路程,把我從為蔚藍海岸移位到沙塵滾滾的接駁城市。

貝爾謝巴里的社區空間閒置空間貝爾謝巴在旅人的行走地圖上,不會是駐足之點,連旅行聖經Lonely Planet都毫不留情地寫道:「貝爾謝巴充其量只是提供旅人到各重要城市的交通節點,更多的是成為一衛星城市,提供相對於耶路撒冷或台拉維夫便宜的房價物價,讓人口逐漸增長的以色列民眾有其他的居住選擇,但近年來因為Ben-Gurion大學的建立,學生族群入住衍生出許多與校園相關的書店、社區型態…等,也逐漸提升城市品質與環境,甚至可以說貝爾謝巴這座城市是因為沾著大學校園建立的光而發展起來的也不為過。」我抵達貝爾謝巴的第一天,進入混亂與施工中的中央車站,的確鮮見海外背包客,倒是有滿車站的服役少男少女。

城市給人的顏色是灰濛濛罩上一層沙,工業區包籠著中心生活區,居民公寓大樓和小巧可愛的紅頂平房社區,錯落有致地交織了城市的地景。城市的綠意空間不多,難得有大面積的綠地公園,空間品質最好的莫過於在大學校區內的寧靜。

頂著大背包,走街串巷按圖索驥,此行來到貝爾謝巴,是因為Kibbutz Lotan的夥伴推薦我走訪幾個城市的環境組織。貝爾謝巴算是沙漠間唯一的城市,此座城市的地位不上不下,但又承擔著諸如大學與城市結合發展的大學城轉型、收納尋求較低生活成本的新移民與畢業於Ben-Gurion大學的新世代。例如筆者入住的沙發客家庭,是一對在Ben-Gurion大學求學後、結婚定居在貝爾謝巴的新婚小夫妻。

而新移民則包括衣索比亞猶太移民,而游牧民族貝多因人(Bedouin)在貝爾謝巴有大量比例,卻因為族裔習慣及政策的弔詭,這群真實存在游牧民族始終是社會最底層,有著普遍貧困、教育缺乏、社會基礎建設疲弱的社會議題,旅途中與我相遇的在地人所,不斷提及這類問題。

Earth's promise  推動環境、社區與文化認同

筆者拜訪了環境組織Earth's promise負責人Hadas,她說,這樣的城市性質,雖可在概念上或各種認同(種族、文化、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上區分出社區的定義,但市民在硬體空間歸歸屬感上,卻相對貧乏。尤其像貝爾謝巴這樣的沙漠城市,想要享有社區綠地空間更是奢談。

Hadas

Earth's promise是一相當年輕的本地草根組織,成立約3年多,機構主要目標在於透過環境教育及社區菜園建設,在城市中營造健康及永續的環境。此行躬逢其盛,適逢Earth's promise與Jewish National Fund舉辦社區巡禮活動,見證了該機構將環境意識、社區空間規劃、傳承族裔文化幾個元素揉合起來的努力。

不過,Hadas表明,非營利組織人才難尋、相關的志工領導與管理未邁向組織化、非營利組織福利欠佳、以色列整體社會氛圍及環境意識尚待提升…等等議題,讓草根組織經營困難,Earth's promise甚至也沒有辦公空間,工作人員只能在家辦公。

衣索比亞籍猶太人在以色列

JNF資金支持的社區菜園在街角下公車,深感一個黃種人揹著大背包走在社區裡顯得突兀。原本對社區的想像應是充滿人氣,但反而出奇地安靜。此衣索比亞籍猶太人社區Kalisher Community,是以色列新移民群體之一,移民進入以色列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語言及求職。除此之外,移民到以色列對過去在家鄉所習慣的生活形式、社會結構,甚至是飲食習慣所帶來對身體營養需求的改變…等等。

Earth's promise與社區內的Kalisher Absorption Center(協助移民學習希伯來文、培養技職專長、協助新移民維持家鄉傳統文化及社區組織、提供住房求職求學..等諮詢)進行長期合作,將環境組織與社工單位聯合起來,一來協助新移民適應環境,二來透過項目運作將衣索比亞籍猶太社區過去在家鄉的文化及傳統傳承下去。

首創的嘗試,便是將社區周遭的閒置用地做綠化及再利用,轉化為社區菜園的模式經營。目前Kalisher Community共有300多名成員居住,Hadas苦笑著說:「貝爾謝巴是一座沙漠城市,城市裡的綠地靠自己打造還比較實在,等待政府,那可真是遙遙無期。」

欣欣向榮的社區菜園 社區菜園工作實況

社區菜園的規劃並非空穴來風,一來是透過社區菜園,家家戶戶都有一塊地可以耕作,藉以自我生產新鮮多元的食物,進而減少生活支出;透過菜園提升社區環境品質、提供社區民眾間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改善既有閒置空間的破敗與社區死角滋生、田間的農事活動也成為鄰里關係的潤滑劑。許多家鄉的傳統文化儀典也都在社區菜園內舉辦,許多無形的家鄉語言與文化傳統活動、環境教育活動…等等,都在此小小菜園發生與再現。

菜園中社區舉辦傳統活動的空間 菜園中的公共廚房

菜園內還有廚餘堆肥區、用泥巴、稻草及廢棄輪胎製作的公共廚房、各家各戶的土地還插上名牌以便識別。由志工帶領孩童每週兩次的社區菜園活動,同時間家戶們也各自進行田間農事。除了菜園外還有一社區閒置空地,目前已種上些許綠植與香草花園,待後續第二期空間整建計畫逐步落實。近三年的努力下,站在社區菜園內望著土地豐饒又多元的作物欣欣向榮,這一點一滴得來不易。

跨越膚色、語言與環境限制  Earth's promise還在路上

Hadas與志工一如往常地前往社區菜園執行每週二至三次的社區活動。首先,Hadas會在社區廣播站放送訊息,以吸引男女老少集合到活動地點開始農事活動。成人們倒是有意識地拿起工具開始幹活,大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十分起勁。

社區孩童協助菜園澆灌工作

小孩們則是十分調皮,完全不受控制,也無心於Hadas與志工所張羅準備的田間活動,有時甚至成了各家孩童們互相打架叫囂的場所,拾起地上石頭就互相猛擊。Hadas提及,這種一片混亂的狀況幾乎每次上演,以致於志工和工作人員疲憊不堪。

此外,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看在社區居民的眼裡,總覺得不可信,所以老是將水管拿起來猛往菜園裡澆。許多活動間透露的細節,可以理解族裔社區在語言、傳文化與社區培力工作的模式,還需要很長期的磨合運作。Hadas嘆息之外也自勉:「不管如何,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 參考資料:Earth’s promise http://earthspromise.org
※ 作者以色列之行感謝2012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