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共同建構我們的淡水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啟程──共同建構我們的淡水河

2006年05月08日
本報訊 (張文樺報導)

1998年的暑假,一群人透過親自走踏關注淡水河的環境問題,曾經擔任《淡水河破碎地圖》編輯的廖億美,八年後再次回到淡水河,這次她是以北藝大藝管所研究生身分。不同領域的視野、不同呈現淡水河的方式、河兩岸的對話,透過了解淡水河的過去與現在,共同建構我們的淡水河。

5月5日的早上,關渡碼頭聚集了許多人,是由臺北縣市社區大學共同發起的「淡水河行動元年」活動,透過板橋社區大學溯河意象舞蹈表演,以及淡水河行動元年的簽署儀式,展開為期四天的溯河行動,沿著淡水河的分支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不僅串起台北縣市的22個社區大學,也串起各沿岸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以及數個環保團體以及文史工作者。

透過板橋社區大學溯河意象舞蹈表演,以及淡水河行動元年的簽署儀式,展開為期四天的溯河行動。 為期四天的溯河行動,沿著淡水河的分支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串起台北縣市的22個社區大學  

主辦單位板橋社大主任張則周表示:「這樣的活動在於讓每一位民眾都能用自己的角度參與,並且能夠合作。」台北縣市以淡水河劃分了行政界線,卻劃分不了自然關係,因此縣市需共同合作讓淡水河更好!縣市劃分了兩岸,一岸設置污水下水道處理率70%,另一邊卻是7%,但最終仍流入同樣一條淡水河。過往板橋社大在人力與資源有限之下,已經投入淡水河守護五、六年了,他們將專注力集中在大漢溪接近新店溪的河段,但是一條河流經其他的地區,還是有被污染的問題,需要的是各個社區大學的串聯,更是跨縣市、跨領域與淡水河的對話。

陳健一認為,去看現在的自然環境與人為政策不只是批評,而是透過了解淡水河的過去與現,然後才能建構出我們未來想像的淡水河。淡水河溯河行動5日上午從關渡啟程往大稻埕,下午轉搭乘六艘舢舨,往新莊行駛;淡水河左岸有北台灣最早的史前遺址,而右岸可以看到早期軍事設施如紅毛城滬尾砲台等遺址,以及淡水老街;從關渡往上溯,社子、三重、蘆洲這三個地帶因為接近淡水河域較為潮濕,早期經常淹水,也發展出許多溼地,而這樣的環境早期不適合居住,為近兩百年來漢人較晚入墾的地方。社子島近淡水河及基隆河交會的溪洲底與浮汕尾一帶,在民國60年代,防洪規劃時還在堤防外,為經常淹水區。擔任帶領解說的社區大學講師陳健一認為,河的兩岸都有許多故事可以述說,去看現在的自然環境與人為政策不只是批評,而是透過了解淡水河的過去與現,然後才能建構出我們未來想像的淡水河。

6日全天溯大漢溪,而從新莊到石門水庫,由於河床乾枯、污染、攔水閘等,無法行船,以租車、步行等方式進行。7日以租車、步行等方式溯新店溪,從秀朗橋上溯到石碇,其中在新店碧潭將搭渡船,溯一段河。8日則從三腳渡往南港,乘六艘舢舨溯基隆河。全程由社區大學老師帶領,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淡水河的歷史,看到大台北盆地的開發過程中,族群活動的蹤跡、環境與地理景貌的變化,更看到了促使這些改變的人的生活動態。

一條河流需要的是各個社區大學的串聯,更是跨縣市、跨領域與淡水河的對話。

參與這次溯河活動的北藝大美術系徐育婷與其他三位同學,將採集自淡水河不同區段的水源來栽種豆芽,從開始浸泡就發覺到水質對於植物生長的影響;荒野保護協會張菁砡希望透過這樣一步一腳印,踏遍自的生活週遭,然後用共通的語言一簡單圖示繪製綠色生活地圖;這些不同呈現淡水河的方式:溯河裝置、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製作、溯河行動對話、溯河團體共同宣言,都將在5/9~5/20於伊通公園畫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