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403、423大震,不但劇烈改變了花蓮的地形地貌,也衝擊花蓮人的生活。道路中斷、房屋倒塌、生意蕭條,雖然在板塊交界處生存的花蓮人,早已習慣在搖晃中與大地共處,也自有一套看待山崩地裂的方式,但這些經驗是否有可能透過藝術的方式,被傳達、理解,並且被療癒?
地震波主視覺 有如花蓮地底的心電圖
2024年的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題,結合地質學界在米崙斷層的光纖觀測研究、藝術家與當地受災居民的共同創作、還有《我們的島》的影像紀錄,策畫出第一個以地震為主題,涵蓋科學研究、現場走讀與居民參與的藝術活動。
主展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門口,由紅色、橘色線條交錯構成的主視覺,是403地震前,中研院米崙斷層觀測站由光纖紀錄到的地震波,有如花蓮地底的心電圖。
藝術家 Iyo Kacaw的作品《生命的穿透力》,靈感來自於地震後崩落的大樹,樹枝雖然斷裂,根仍緊緊抓牢土地,如同在地堅韌的生命力。張溥騰的作品《深時間裡的心跳》蒐錄各地火山的聲音,參觀者可以躺臥在巨大音箱上,感受火山次聲波與心跳的共振。
居民用地震搶救物件 拓印自己的故事
藝術家涂維政的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考古現場的方式,讓原住民族關於地震的古老傳說重新出土;第二部分是團隊直接到地震現場採集物件;第三部分則是在工作坊中當地居民帶著地震現場搶救出的物件,拓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藝術家陳政道是《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的創辦人,近年在同禮部落舉辦藝術駐村行動,403地震後山區道路中斷,部落居民生計受衝擊,陳政道思考如何以藝術協助部落。他的作品《砂卡礑的山》由部落的大人、小孩共同創作,小朋友以樂高組合地震後的山景,大人則堆疊流籠和鐵梯,呈現過往山上的記憶,雖然短時間內無法回復過去的生活,但藉由作品可以表達對山上家園的想望,作品展出的收入也奉獻給當地教會,進行重建工作。
這次的星球爆裂觀測站展覽,還有胡家瑜、鍾順龍、莊慕華、盧俊翰、劉靜怡等多位藝術家參展,並播映多部我們的島近年關於花蓮地震的影像紀錄。藉由藝術展平台,我們彷彿也在搖晃中,再次認識這個斷層錯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生命與生活。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星球爆裂的日常|用藝術詮釋花蓮人如何與震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