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數百人聚集台電 悼念311核災難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中數百人聚集台電 悼念311核災難民

2012年03月12日
本報2012年3月12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日本福島女孩聖子,一字一句念著事先準備的稿件,娓娓訴說家人的遭遇。「如果我家人看到台灣有這麼多反核的力量,一定很感動。」來自日本的半澤聖子,11日下午在台中街頭廢核遊行的隊伍前以中文一字一句唸出他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娓娓訴說日本東北地震、海嘯以來,家人的遭遇,希望台灣社會能記取教訓。

日本東北大地震至今屆滿一年,全世界各舉辦不同的活動,哀悼紀念罹難者,並記取核災教訓,反省用電的態度。緊鄰日本的台灣,則在各地舉辦告別核電遊行,訴求核電與恐懼歸零,不是社會文化的歸零。

由台灣生態學會、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等20多個團體發起的311告別核電遊行,昨(11)日在台中自由路台電公司前,數百位民眾不畏寒風靡雨,堅定呼喊反核口號。他們要求台灣社會重新思考能源需求,要求核災風險、核污染以及能源需求成長都必須歸零,並且負起這世代的責任,將永續的願景傳遞給下世代。

主辦單位在現場播放核災警鈴,讓遊行民眾體會核災發生時的情境,行動劇中,一群身穿防護衣的孩子在聽到核災廣播後,趴倒在地,並在1:46,去年日本地震 發生的同一時間,獻上百合花,以活動悼念受難者。隨後一行人沿著自由路、中正路遊行,廣告車上則播放農村武裝陣線阿達為反核所譜寫的歌曲〈魔鬼的禮物〉, 提醒沿途的民眾使用核電的代價。

台電營業處前的核災警報千人仆街「橫屍遍野」行動劇。民眾以百合花悼念罹難者。

台中市社區婦女成長協會理事長陳月霞表示,地震和海嘯對日本人而言,不是過不去的災難,但核災超乎他們的想像,無法承受。他說,很多人使用核電卻不知道它的危險,他形容核電是能源的安非他命、快樂丸。

陳玉峰認為反核是道德的行為。「原諒核電就是作賤自己」靜宜大學教授陳玉峰拿出20年前反核的布條反戴,象徵反核反倒底。他說,反核是反霸道、反邪惡的科技,而反核行動是創造這世代的善良與道德,他對台中能聚集這麼多人關心環運感到欣慰,也說反核是一條漫長的路,期待民眾能堅持下去。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劉曜華說,核能讓一個社會累積的資產、文化歸零;去年造成日本東北311核能災難近2萬人死亡、失蹤,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台灣核電若不歸零,傷害只會比日本更嚴重,台中也無法安居生活,只有讓核電歸零才能安全生活。

不少參與遊行者,認為台電沒有能力處理核廢料。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則提到台灣至今仍無法解決核廢料,在蘭嶼的核廢料是屬於低階的核廢料,但用過的燃料棒,至今仍放置在各核電廠,即使冷卻水池已經爆滿,而台電卻只想用全世界最危險的乾式貯存方式,但這些資訊並未告知核廠附近的居民。后里鄉環境與農業保護協會會長廖明田也認為,核廢料對人體不好,至今仍無法妥善處理。台灣的電力是足夠的,況且環境已經如此惡化,為下一代著想,實在不該使用核電。

主辦單位也舉台電擅自變更核四廠一千多項,連原廠奇異公司都不願意為核四運轉背書,質疑台電處理核安能力。台中市新環境促進協會理事張豐年認為台電問題重重,海嘯時福島核電廠閘門未發揮功能,而核四廠的防海嘯閘門的問題卻未重視。谷關和青山電廠都因為閘門未發揮功能,幾次颱風來襲造成電廠受損,但台電仍一意孤行,未記取教訓,核能安全令人擔憂。

遊行隊伍中不少學生組隊參加,也有一些家庭全家總動員。21年前參加反核的小女孩如今已長大成人,這一天帶著1991年全家參與反核所拍攝照片,再度跟著爸媽上街頭反核。他感覺很心酸,21年來,反核仍未成功,他必須為反核再走上街頭。小女孩的爸爸則表示,核電廠對台灣資源傷害很大,投入十分資源得不到一分的回饋,公民社會應覺醒。

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此次有50位家長、學生以及大專學生參加,主任張碧華表示,在安全的國土才能談教育,而政府從未透過教育告訴孩子核電的影響,只說核電的好處卻未告知負面影響。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則訴求「我要孩子,不要核子」,董事王秀瑛認為,應以孩子優先考量,台灣的核電品質不如日本,連日本都會出問題,台灣應該更謹慎。

東海社工所許同學認為反核是反壓迫議題,他一個人帶著自製的海報參加遊行。東海社工所的許同學帶著自製的旗幟參加遊行,他認為反核是反壓迫的議題,而社會工作是反壓迫的專業,參加反核對他是義無反顧之事。他說,支持核能的學者以及政府的數據都一面倒告訴民眾能源只有使用核電一個選項,而未提供其他的可能性,這就是壓迫,而反壓迫就是提出改變的可能性,對抗一定、必然、沒有辦法的思維。

中正傳播學系所十餘位學生組隊參加,大學部的蔡同學表示,無法信任台電所說的核電安全,再加上核四廠花太多錢,因而參加此次遊行。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