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09日
摘錄自5月8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利用犁耙進行深耕鬆土,曾被視為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一次革命,農量產因而大增。但最近一些生態專家對此農耕方式提出質疑,認為中國北方地區春耕時,新翻土壤經自然乾燥後隨風揚起而成為沙塵。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靳鶴齡說,「如果要遏止沙塵天氣的頻發,就必須對這一傳統耕作方式進行革命。」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研究顯示,產生沙塵天氣的地表物質以「粉塵」為主,按顆粒的直徑看,粉塵主要來自農田。靳鶴齡表示,沙漠的沙子顆粒較粗,很難飛起,能夠隨風飛起的沙塵主要存於農田、乾涸的河谷湖盆與荒漠化草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煥文的研究結果直接顯示,北京沙塵天氣的沙塵來源,主要是北京外圍地區冬春季翻耕後裸露休耕的農田。
為解決傳統深耕帶來的沙塵問題,中國一些專家提出「保護性耕作法」作為因應,建議取消犁耕深翻土地的耕作方式,對農田實行免耕或少耕,並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和水蝕。專家稱,相較於傳統耕作,保護性耕作可使農田減少大風揚塵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