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公園趨涼避熱好方案 降溫可達六度C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鄰里公園趨涼避熱好方案 降溫可達六度C

2012年07月30日
作者: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高溫連續數日飆破38゚C的台北盛夏,最近內湖的上班族們連過個馬路、解決午餐需求的15分鐘覓食路線,若不考量逐陰影而行,就算撐著洋傘加防曬乳也難免回辦公室就已經熱出一身汗,更別說外頭頂著38度高溫又要進到26度的冷氣房,冷熱溫差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

70%台灣民眾生活在都市

內湖科學園區在空間設計上,明顯忽略了創造科技的這群「人」。原先並沒有想到,這麼多人在同一個地方吃喝拉行,要如何規劃合理動線和留出公共空間,比如,每日吞吐上班人潮的小小公車站牌總是擠著好幾圈迂迴排隊的人龍,又怎麼可能預測到天氣居然會熱成這樣,上班族連出門買午餐鬆口氣都會因為缺乏避蔭而中暑。

如果大家都不否認內科園區的規畫有違人性,相同的邏輯思考也架構著熱島效應和氣候變遷的視野,我們關注有多熱、會熱到何種程度,尺度總在放全球或者城市,好像這樣比較偉大,卻很少人提怎樣在變化中調適己身,如何在一個過熱的島嶼中生活得好。特別是台灣目前70%的人都生活在都市中,早因熱島效應的增溫,在日常生活開始受到熱衝擊。

我實在不想因為太熱而放棄每日的 Lunch Break,奢求大環境在瞬間改變是不可能,也就只好機靈點,盡可能地把從瑞光路辦公室到想去的午餐地點中間可能的陰影點串起來,可能比原先路線遠,也可能讓我發現新地標。

跟大馬路上整排店家香味撲鼻的騎樓,高樓大廈陰影相比,瑞光路上由台達認養的「文德三號公園」,由於位置就近在街角、且公園內大樹成蔭,中午等紅綠燈時就有不少上班族,將這當成「過馬路中繼站」。

夏季高溫屢屢飆破38度

高溫讓人感受等紅燈時間變長時,他們會忍不住更走入公園裏跟樹蔭要一點涼,完全沒了那種要搶在變燈的第一時間衝回辦公室的氣魄,又或者像我今天這樣,捨曝曬在陽光下的人行道不走,而是直接穿過公園的樹蔭,到對面的便當店和牛肉麵店用餐;當我回辦公室,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的臉書揭曉今日最高溫來到38.3゚C,PO出台北盆地蒸騰台灣版圖內的紫島時,我想我應該是200萬「島民」中,極少數還能感受到天然涼意的幸運兒。

其實文德三號公園不只是上班族們「過馬路中繼站」,提供上班族在午休時放風的調適方案,它也是基金會贊助政治大學孫振義副教授進行「熱島效應」研究的重要測點。此計畫的研究重點在於透過儀器監測,比較水泥鋪面、建築物陰影、草地、綠屋頂等不同環境下的微氣候變化,研究目的在於藉由不同環境條件的比較,找出最適合台北盆地的熱島調適方案。

目前監測區域則以內湖地區為主要區域範圍,以基金會所在的瑞光路為中心,設置12個不同測點。氣候的變化其實需要長時間觀察才能定論,小區域研究也不能等同於城市的尺度,不過從六月台北進入高溫後,從幾個測點溫差,我們卻能夠窺知微氣候變化。

圖一研究區域地圖

透過在燈桿上架設的溫測儀器,可以看出都市綠地確實減緩熱島效益。在內湖十多處的燈桿、電線杆上,都有架設溫測儀器,每隔15分鐘,測點就會回傳溫度、濕度到基金會頂樓的伺服器上。

圖二 裝設於公園內及街道上之儀器實際照片

綠地公園降溫可達攝氏6度

從六月份來看,公園的平均溫度比位在街道的測點平均低上3.2度C,這就是為什麼中午時間公園人潮越來越多的原因;甚至監測資料中,最大溫差還可以到達6.1度C,走入公園即有明顯變涼的降溫效果。

若從台灣能源使用的角度這層意義來看,以夏季氣溫攝氏30度為計算標準,氣溫每升高一度,就要增加60萬仟瓦的耗電量,相當核能一廠一部主機的耗電量。所以有關當局是不是該思考,將鄰里公園降溫潛能,列入成為能源效益管理的一環?

而在水泥叢林中,鄰里公園對於周遭也有降溫效果,越熱越能看出效益,從表二可以看出,公園對於周圍環境的降溫最大降溫效果約介於1.0 - 5.0度C之間(表一);平均亦可達0.5 - 2.5度C(表二)。

表一 街道測站最大值、公園內測站最小值及降溫效果平均值、最大值

表二 街道測站、公園內測站及降溫效果之平均值

從數據上初步判斷,鄰里公園對於減緩熱島效應有其作用,不過以三千多平方米的小小文德公園來說,功能比較像是城市畸零地規劃的出來的綠地,扣掉人工不透水鋪面、涼亭和遊樂設施,整體綠化比例並不是太高,區域內植栽多以大樹為主,公園草地大半已經枯死、露出土壤,風大時甚至會塵土飛揚。若將公園的維護,以發揮降溫效益來要求,我好奇應該會有更不同的綠蔭風貌吧?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