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低見牛羊」一語道盡了瑪曲草原的美麗,放眼看去無邊無盡的山坡草原,往下細看處處可見牧草上細緻晶瑩的露珠,逕流與小溪繚繞,一股牧草豐美、水氣豐盈的感覺從腳底緩緩的傳上來。「瑪曲」,就是藏語「黃河」的意思,位於青康藏高原的東緣,總面積10190.8米,平均海拔3600米。黃河自青海流入瑪曲後,迂迴433公里後又流回青海,形成了久負盛名的「黃河天下第一灣」,因為水量豐沛、大小湖泊散佈、河湖流域面積廣大,瑪曲又有「黃河之腎」的美稱。瑪曲資源豐富,草原佔了80%,並有豐富的礦藏、生產冬蟲夏草等珍稀藥材、著名的賽馬之鄉、以藏傳佛教與遊牧文化為主。然而,瑪曲的草原遊牧文化與藏族糧食安全卻出現了隱憂。
中國環境政策像是蛙跳一樣,近年在一條鞭下大魄大力的雷厲風行,當飛機從空中接近蘭州時,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星羅棋布在一座座山頭、山坡上的人造植被。而蘭州市中心雖是滿路趴趴走的環保電動機車,但卻阻擋不了「現代化」、「人定勝天」概念下的中國西進開發政策。我們從蘭州往瑪曲的公路,幾乎是一邊建一邊走,公路、鐵路的快速建設深入西部地區,也打開了西部對外的門戶,沿岸、沿路工業建設亦步亦趨的跟著公路兩旁而行。都市化改變了當地原始的生產結構,也開始不經意的掩沒、摧毀藏族文化,解構飲食即可看見端倪。
觀光發展 漢烹飪文化殖民
前往瑪曲縣的途中我們經過一個「合作」的大城市,停靠在「崗諾爾美食府」用餐。「崗諾爾」的創辦人尕斗扎西是一位老師,為了收容藏族孤兒或是失學的青年,他跟一些老師才一起成立的這間餐廳,讓這些青年們可以有一技之長、同時有容身之所,我們對此感到肅然起敬,一路上尕斗也老師一路辛苦的陪著我們前行,但是我卻被端上來的菜色嚇了一跳。藏族傳統就是遊牧文化,本沒有太複雜的烹飪技術,為了接待大江南北前來的遊客,只能販售中國目前最被接受的菜色料理:西湖牛肉羹、酸辣白菜...等。在這個餐廳看到漢藏文化交接的閥域,漢文化霸權佔了上風,當烹調方式與食材的改變時,就像是開關一樣,也打開了藏人文化認同與飲食習慣的改變。
商業興起 回族小吃吃香
從瑪曲縣回到蘭州市的傍晚,當地夜市成為我們突襲的目標,然而回族美食烤肉串、雞蛋膠槽、肉夾膜等,才是主角。夜市生活在台灣是常民的現實生活寫照,雖然少不了觀光意味,卻是也我們的日常小食。在蘭州,反而是回族小吃,多少透露出些許社會階層的訊息。相較之下,較擅買賣經商的回族,透過食物交易宣傳了自身的存在,擅長奔馳草原的藏民遊牧文化卻在這座都市叢林中消聲匿跡,或許這兩種文化從來都沒有交集,而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現代化入侵 工業飲品搶手
整趟瑪曲行程,我們一共有兩次機會進入他們的帳棚兩次,豪邁真誠的他們,總是擺放滿桌推積如小山、讓人眼花撩亂的食物歡迎我們的到來。我滿心期待來晚傳說中的酥油茶,等待我的卻是排排站的瓶裝飲料。
當地環保團體綠駝鈴的工作人員說,藏人很喜歡喝這些飲料。可能因為跟他們不容易取得乾淨的飲水多少有點關係,也可能是藏人喜歡甜味。我發現在藏人視為招待貴賓的食物裡,像是奶酪、蕨麻飯,常放上許多糖。或許因為海拔高、天氣冷,生理上需要攝取較多的糖產生熱量。雖然這裡還沒有研究藏人大量飲用瓶裝飲料的影響(國外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工業飲品的消費量相對比例較高、同時也是肥胖、現代文明病的來源),沒有妥善回收處理的瓶身,已經對草原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1/2,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