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泥圍城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毒泥圍城

2012年08月23日
作者:楊大正、呂明合、謝丹

 圖片來源:何波7804

在廣州,一船污泥、四五百噸、滿含重金屬、病原體和細菌,只需要雇條船,花點油費,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偷排進河道,獲利七八萬元。

在北京,懷疑受到污泥圍困的市民一度製作了污泥堆放點地圖,分佈在京郊的三十多個污泥填埋點被一一標明經緯度,把它們連接起來,恰如一座污泥長城,圍住北京。

在深圳,2009年下坪固體廢棄物填埋場由於填埋的淤泥過多,地下水頭壓力過大,淤泥從地底噴湧而出、流入河內,最深處可達腰部。

廣東、浙江、北京、上海、貴州、寧夏、四川、重慶……乃至西部城市烏魯木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泥問題的困擾。

「重水輕泥」埋下禍根

中國汙水處理產業正越來越受困於令人難堪的污泥問題。據中國水網《2011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城鎮汙水處理量有343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三峽水庫總庫容。這座「水庫」每年吐出的「脫水污泥」則接近2200萬噸,而其中80%污泥未得到處理。如此之大的污泥總量,一旦失控,中國面臨毒泥圍城的形勢比垃圾圍城將更加嚴峻。

「2200萬噸僅僅是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後的污泥量,全國數千個各類經濟或工業開發區的工業廢水污泥大多數不在統計之列,其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洪臣說。石化、冶煉、制革、印染等行業的污泥不少含有危險物質,危害更大。

「污泥偷排的利潤太高,違法成本太低。」在長期工作於政府水務部門的許慶看來,如此之大的利益關係和灰色監管空間,肯定有人鋌而走險。

污泥是汙水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濃縮,隨意堆放或簡單處理會存在較高的二次污染風險,破壞土壤、大氣和水資源,部分污泥中的重金屬滲入地下水後還可能通過食物鏈,重新回到餐桌上。如果現在不進行科學處理,將會對子孫後代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

糟糕的現狀,源於城市汙水處理「重水輕泥」。「十一五」以來,中國汙水處理行業快速發展,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了與美國相當的汙水處理能力,但與國外污泥占汙水處理設施投資近半的比例相比,中國的相關投資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事實上,在「九五」末期,中國就已意識到污泥問題。作為2009年出臺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的主要起草者,王凱軍已感到,污泥處置熱正在襲來。一個例子是,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水處理行業的專題會議中,超過70%跟污泥處理有關。成熟的、不成熟,實驗室的、外國的,淘汰的技術,甚至未來的污泥處理技術都湧進了這個市場。「現在的關鍵問題不是有沒有技術、選擇什麼樣的技術,而是地方政府作為還是不作為。」王凱軍說。

而解決的關鍵在於政府的決心,過去汙水處理廠之所以建設得這麼快,就跟減排壓力下,與各地核算COD(化學需氧量)考核指標掛鈎有關。「如果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不能跟政績掛上鉤,十二五期間,污泥處置建設恐怕依然會步履蹣跚。」王洪臣說。

臭氣熏天的投資「香餑餑」?

2010年底,環保部下發《關於加強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汙水處理廠新建、改建和擴建時,污泥處理設施應當與汙水處理設施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投入運行。不具備污泥處理能力的現有汙水處理廠,應當在該通知發佈之日起兩年內建成並運行污泥處理設施。

這相當於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污泥處理完全有望成為環保產業的新增長點。

過去一年,包括紅杉資本、聯想投資、青雲創投、啟明創投、德同資本、凱旋創投等在內的多家風險投資機構聞風而動,紛紛佈局污泥處理產業。絡繹不絕的風投開始頻繁穿梭於中國各個省市臭氣熏天的污泥處理廠。

但是,仍然有許多障礙在阻礙投資人。首先,這是一單跟政府做的生意,目前,污泥處理企業的收入主要來自政府的污泥處理費,「賺多賺少全靠談,企業的政府關係決定了其拿單能力。」一位青雲創投的投資人說,「再說政府也不會讓你太賺錢,回報有限。」而更直接原因是,現有的污泥處理公司並沒有穩定、持續的收入來源,盈利能力仍有待驗證。

 圖片來源:何波7804污泥處理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也存在諸多問題。中國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長期混同處理,所有污泥都含有重金屬而難以用於堆肥。這導致一些已經建成的污泥處理專案,採用了國外昂貴的技術設備,處理之後的「乾淨」污泥卻無處可去——這些處理的「有機肥」被農業部禁止進入農田,只能用作綠化土、填埋土、路基土等,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此外,現有的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焚燒等技術路線都存在各自的明顯利弊,並不存在一種處理成本又低、速度又快、占地面積還小,在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方面都具有優勢的污泥處理技術。投資人則認為押寶任何一種路線似乎都是種冒險,他們耳邊迴響著不同技術路線擁護者之間的互相攻擊。

政府的決策,也影響著污泥產業發展最重要因素。儘管2010年以來涉及污泥處理的政策檔已經出臺不少,但多集中在技術指南等細節性政策上,在目前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下,污泥處理產業的主管部門仍不明晰,責任散落在環保部、農業部、住建部等部門,這也導致決定行業整體發展方式的核心政策至今仍是空白。

按照即將出臺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擬新增汙水處理及相關投資額約4210億元,其中污泥處理和處置設施投資312億元。

然而,這也許只是春天的前夜。

「關鍵的問題不是要投資多少,而是誰來付這312億元。」從事了多年污泥處理技術研究的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偉說。這關係到誰是污泥處理處置服務的甲方,誰是污泥處理處置服務的付費主體。

有人認為應當使水價上漲,由社會來承擔污泥處理的費用。據估算,如果在現有水價中增加2角錢的污泥處理費,「污泥處理產業會一下子爆發」,但如此敏感的價格變動在短時間內並不容易實現。

也有折中的辦法,就是污泥處置企業向地方政府爭取「一事一議」的財政資金支援,但這種模式下產業難以大規模發展。

「付費機制一天沒有,這個產業就不可能轉起來。」朱偉說。

相關文章

東江超載 2012年7月20日

太湖百億治汙20年無效 2012年2月14日

生活在垃圾之上 2011年7月13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8月17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