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輻射殘留陰影——給我檢測數據,其餘免談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食物輻射殘留陰影——給我檢測數據,其餘免談

2012年08月28日
作者: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自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災到今天經過了17個月,來自太平洋與日本沿海漁貨的安全性究竟如何?

美味蘋果(?)/創作者:曾一哲,更多反核插畫請見小路映画粉絲團。在今年六月,日本政府檢驗出56%的日本魚貨含有銫134與銫137這兩種人造的輻射物殘留,9.3%的漁貨檢驗出超過100貝克/公克,(註1)根據2012年4月1日實施的新標準,飲用水、牛乳、一般食品與嬰兒食品的銫134與137每公斤含量不得超過10、50、100與50貝克。這些抽檢的漁貨平均輻射殘留量為65貝克/公斤,今年所測到的量還更多於去年。日本河流中捕獲的鱒魚,於今年3月所測得的輻射量高達18,700貝克/公斤,為日本最高含量規定的187倍。

之所以密切關注福島核災之後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因為福島核災中的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更甚於1986年的車諾比核事故。放射性物質不僅噴射到空中,形成的核子塵降落到地表,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農產品與畜牧業產品率先收到影響,再來是河川,河水會輸送來自降落於上游的輻射物質,影響河川內的魚貝蝦蟹類食品。再來就是大量排放於海水中的輻射物質,今年3月時,輻射物質已由福島沿岸擴散至4,000公里之遙的太平洋中央,經過海洋生物鏈的層層積累,體積愈大的海洋生物體內殘存的輻射量也越高,這也是隨著時間增加,海中生物的輻射量累積增高的原因。

日本沿海與內陸的漁產於今年幾次檢測都出現了問題。5月所測得的大比目魚殘量為570貝克/公斤,小比目魚於元月測得的殘量為180貝克/公斤,而在2月,鱈魚的殘量則是260貝克/公斤。值得國人注意的是,根據台灣當前的《商品輻射限量標準》第六條,食品銫134與銫137之總和含量每公斤限值為370貝克。換言之,在台灣寬鬆的標準下 在日本認定輻射超量的這三種魚類,只有大比目魚會被表示「超量」,小比目魚與鱈魚則都「過關」了。因此,對於行政院原委會輻射偵測中心公布的《臺灣地區放射性落塵與食品調查半年報》100年下半年版(註2)所公布的日本食品調查結果悉數過關也就不足為奇了。

《半年報》是這麼說的:100 年下半年,為因應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本中心仍持續針對日本進口食品進行檢測,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送測日本進口食品與農漁產品,財政部國庫署送測日本進口酒品,農委會漁業署送測魚類之各項放射性分析結果,均符合「商品輻射限量標準」規定。(p.12)基於政府資訊公開透明原則,既然輻射偵測中心敢掛保證一切合乎規定,公開檢測數據應是起碼的要求。讓我們看看附錄25「日本進口食品輻射檢測結果」、附錄26「日本進口酒品輻射檢測結果」以及附錄27「魚類輻射檢測結果」,數據欄竟是全部空白,完全不願公布相關「合乎標準」的數據,而且在附錄27中,魚類僅有「秋刀魚」一項,其它魚類付之闕如。

行政院長、衛生署長、農委會主委與原委會主委沒有任何理由不出來「踹共」:不知道是原委會顢頇官僚,只檢測但不公布數據?還是政府友日友過了頭,不公布數據以避免檢測數據出現差異而造成日方困擾?農委會漁業署是只認識秋刀魚,還是台灣民眾只食用秋刀魚?面對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列的第七級核災,政府單位便宜行事,是嫌台灣健保支出不夠多?還是根本不把台灣民眾健康放在眼裡?還是有更多外交層面的考量?

註釋:

1:貝克 (Bq) 是活度(activity)的單位。活度的定義為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種在某一時間內發生的自發衰變數目,每秒自發衰變1次為1貝克;1貝克= 1衰變/秒。

2:下載點:http://www.trmc.aec.gov.tw/utf8/big5/envdetect/mon_fallout.php

本文轉載自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