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菊和亞洲環保、農民英雄 同獲2012麥格塞塞獎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陳樹菊和亞洲環保、農民英雄 同獲2012麥格塞塞獎

2012年09月04日
本報2012年9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8月31日在馬尼拉舉行頒獎典禮,來自台灣的陳樹菊,以一介平民之姿,縮衣節食捐獻了32萬美元做公益,還把5萬美元獎金捐給馬偕醫院的事情,感動許多人,在菲律賓引起廣泛報導,例如一位菲國大學生Dawn Macahilo就表示,陳樹菊體現了麥格塞塞獎所要彰顯的精神。

2012麥格塞塞獎得主與基金會工作人員合照(Dawn Macahilo攝)

陳樹菊的義行獲得肯定,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她彷彿也是讓台灣有機會認識其他亞洲鄰國的窗口,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其他獲獎者所奮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面臨的處境。其中,不乏為環境、為永續農業奮鬥的男女英雄。

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獎人包括陳樹菊共有六位,他們在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手中接下獎牌,象徵了麥格塞塞獎今年所提的主題:「無私的力量:造福數百萬亞洲人的六種方法。」(The Power of Selflessness: 6 ways to Lift the Lives of Millions in Asia)

圖片提供:麥格塞塞獎基金會來自孟加拉的哈山(Syeda Rizwana Hasan)是一名環境律師,現年44歲,目前擔任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 Lawyers Association,BELA)執行長,也曾獲2009年全球性「環保金人獎」。

她從2003年起,以法律行動對抗污染海岸的拆船業者,必且迫使當局制定拆船工人的工安標準,以及拆船業環保標準。她已「追求社會與生態正義」獲得麥格塞塞獎肯定。她在領獎時說「我所從事的工作非常困難,我們所希望看見的改變,又總是來的十分緩慢,有時候,你難免會感到低潮,幸好,有榮幸獲得像這樣的獎,讓你知道自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有放棄或絕望的理由。」

來自印尼的Ambrosius Ruwindrijarto,以暱稱魯威(Ruwi)走江湖,他倡議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結合森林社區夥伴,創辦社會企業,還常常因為對抗非法伐木而身陷險境。

魯威出身貧農,現年40歲,在他成長的1980到1990年代,非法伐木每年砍掉印尼150萬公頃的森林。他領獎時謙遜地說,「我一直在問自己,我憑什麼得獎?這是我省思自身的時刻。我想,這會增強我繼續奮戰下去的動力。」

來自菲律賓霧宿的Los Banos大學植物病理學家兼線蟲學家家戴維德(Romulo Davide),因「培訓農民成為科學家」而得獎,他表示,要讓菲律賓富裕起來,首先要讓農民富足,「如果農民富了,城鎮就富了,接著國家就富裕了。」

戴維德從1994年起,在霧宿南部Argao開啟「農民科學家培訓計畫」(Farmer-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FSTP),讓農民向科學家學習作物增產與現代農耕技術,讓貧窮的在地農民從幾乎0年收入成長為12.5萬披索。他也表示,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幫忙頹動這樣的經驗,讓農民脫離貧窮。

柬埔寨的柯馬(Yang Saing Koma),因為在家鄉推動永續農業而獲獎,他從1997年創立「柬埔寨農業研究與發展中心」(Cambodian Center for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CEDAC),並在2000年開始推動「稻米強化系統」(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一開始在28戶半信半疑的農民身上試辦,他說,「結合了最佳做法的SRI系統,是一種對農民友善的技術,讓農民自己掌控自己,而非由外部人掌控。」現在,有10%的柬甫寨農民採用SRI,也讓農民的產量有所提升。

來自印度的佛朗西斯(Kulandei Francis),則以「打破貧窮和偏見」獲獎,他一生培力數千貧窮鄉村地區的婦女和家庭,他始終相信社區自發的能量,並以此引導提振社區的經濟狀況。

※ 參考資料:菲律賓「馬尼拉公報」(Manila Bulletin)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