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港台研究:環保團體與資訊技術與時俱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跨港台研究:環保團體與資訊技術與時俱進

2012年09月06日
本報2012年9月6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製圖:David Sadoway探討資訊技術如何促進社群連結的《社群資訊學》期刊(Community Informatics)4日推出特別企劃,「用社群資訊學串聯在地與全球」(Linking the Local with the Global within Community Informatics),其中一篇論文以台北、香港兩地環境團體為案例,分析非營利公民團體運用資訊技術(ICT)的現象與經驗,並指出公民團體的使用也同時促成資訊技術同步演進。

撰寫該論文的學者為香港大學博士候選人暨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客座副研究員David Sadoway表示,這篇報告主要在探討環保團體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善用資訊技術。他說,人們通常會認為技術就是純粹的技術,但我想透過這篇論文指出,資訊技術對環保人士來說,要應用在組織上、人員參與和空間規劃上,具有許多挑戰,但也具有許多可能性。

他以「資訊化社團」(info-sociation)的概念,來描繪這樣的現象與進展,並探討此現象對公民團體內部的組織化、成員參與度、和空間配置引起的轉變。

Sadoway指出,人文科學的概念一直在演進,就像從「政府」(government)到「治理」(governance)的觀念轉換,他認為民間公民團體的也正在從「社團」(association)轉變到「資訊化社團」(Information-associations ,info-sociation)。info-sociations所指的,是利用資訊技術,從事多元、在地或全球層次的網絡化公民組織與運動。

他用這樣的觀點來探究分別在香港與台北的四個環境團體,包括台北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都會台北燃燒地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香港的「創建香港」(Designing Hong Kong)、「我們的地圖──官塘的文化與歷史」計畫團隊(A map of our own Kwun Tong)。這些團體分別利用資訊技術的都市數位地圖疊合(mash-up)、數位資訊傳遞、參與式電子平台、綠色新媒體、行動倡議網絡化等,挑戰企業、政府或公眾主流價值,改善其居住環境的品質,讓他們的城市更宜人居。

他指出,透過分析四個團體的經驗,顯示環境團體運用資訊技術,不僅可以節省成本或改善內部效率,而且,可以藉此提供更創新的實驗平台,實現超越地域限制的公共揭露、商議、動員、知識分享、網絡串連等行動。他也鼓勵更多研究資訊技術與在地或全球性議題之間互動性的學者,可以試著用「資訊化社團」概念,來分析資訊技術的潛力。

※ 論文閱讀網址 http://ci-journal.net/index.php/ciej/article/view/807

※《社群資訊學》特別企劃 http://ci-journal.net/index.php/ciej/issue/view/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