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平洋地區珊瑚礁保育工作坊9月12日召開,於9月14日結束。會議期間與會成員不僅分享珊瑚礁體檢在各國推展狀況,此外,成員們也提出自身珊瑚礁保育實戰經驗,期望帶給其他夥伴想法及靈感。
珊瑚礁體檢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Julian Hyde於會議開始時邀請大家踴躍提出自身經驗,他認為,失敗和成功的經驗一樣重要,成功的經驗可達到鼓勵的效果,而失敗的經驗則可確保其他夥伴不會步上後塵。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的Apple Chavanic教授及國立馬來西亞大學學者Kee Alfian Abdul Adzis,分別介紹他們如何利用移植珊瑚的方式進行珊瑚礁復育(rehabilitation),而使用的方式分別有:珊瑚插枝、有性繁殖幼苗培育等。
泰國宋卡王子大學(Prince of Songkhla University)的James True則適時提出提醒,他認為,應避免將珊瑚礁區復育與珊瑚移植畫上等號,珊瑚移植受限於人力、時間及金錢上的限制,可移植的範圍對於浩瀚大海僅是九牛一毛,再者,珊瑚移植多半種植生長快速的軸孔珊瑚,物種多樣性貧乏,一旦遇上其他災害或疾病,該生態系統將難以抵抗,因此,珊瑚礁區復育最優先的選擇是移除該礁區所受到的人為威脅,一旦威脅解除,生態系統便會自行恢復,而使用珊瑚移植的方式進行復育,將是最後的選擇。
馬來西亞Reef Guardian的Achier Chung則分享由民間公司管理海洋保護區的保育經驗。Reef Guardian自2001年向馬來西亞沙巴政府承租「蘇古海洋保護區」(Sugud Islands Marine Conservation Area,SIMCA)30年,該海域是綠蠵龜及玳瑁的重要棲息地。SIMCA內僅有三座小島,其中兩座各有一間渡假村,在該公司管理下,渡假村每日入住的房客嚴格限制在60人,且每位旅客每天須收取25 RMB的費用繳交給Reef Guardian,度假村都裝設有高規格汙水過濾處理系統,同時,入夜後燈光開啟時間經與渡假村協調後,達到較少衝擊的程度。
除了管理渡假村應負的環境責任,Reef Guardian同時負起巡邏SIMCA的業務,該海域位於蘇祿海(Sulu sea),不僅有本國漁船,時常也有他國漁船,例如:越南、菲律賓等,進入他們的海域進行捕撈作業。SIMCA至今已由Reef Guardian公司管理十一年,不僅活珊瑚覆蓋率維持相當健康的標準,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數量也維持一定水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耿璐則分享台灣珊瑚礁體檢在台東杉原、自2008年起開始記錄水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該地區中礁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持續下降中,而死珊瑚數量則在增加。該地區珊瑚礁衰退的原因,疑似是受到自2005年持續動工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計畫的影響。美麗信集團自2003年起與台東縣政府承租杉原海水浴場50年,在沒有通過環境評估的狀況下開始興建美麗灣飯店,數年來,該集團數次被法院判定「環評報告無效、應立即停工」,依舊持續動工。
同為民間公司承租海域/海岸案例,台灣案例與馬來西亞案例形成強烈對比。
珊瑚礁體檢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Casper Ng向與會成員呈現他們在孩童教育方面的努力。Casper表示,因為從小灌輸正確的海洋保育觀念,遠較於改變成人的想法來得容易,因此他們一直很重視兒童海洋環境教育,自2008年,他們開啟了從雨林到珊瑚礁計畫(Rainforest to Reef Program),陸續在數座小島的小學建立海洋教育固定模式,每年他們必定造訪當地小學三次,兩次僅給予課程教學,而一次核心教學則是三天兩夜的夏令營。Casper Ng表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他們已獲得成效,逐漸發現學童行為及觀念上的改變。
世界自然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的Sofia Johan則分享該組織如何使當地社區支持海洋保護區。Kudat-Banggi Priority Conservation Area位於世界亟欲保育區域的Sulu Sulawesi Marine Eco-region(SSME)內,馬來西亞政府在2003年表達了在此設置海洋公園,加強保育的決心。然而此舉將對約80000人造成影響,其中多數從事漁業,且當地漁法多屬破壞性漁法。Sofia Johan認為保護區的成功仰賴社區民眾支持與否,因此多年來她與他的同事持續與社區民眾溝通、設置社區產能建置計畫(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mes)及建立民間單位與政府部門的連結,而她認為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社區居民產能能力。
會議結束時,珊瑚礁體檢基金會執行長Gregor Hodgson期勉所有與會成員,在推行珊瑚礁體檢、珊瑚礁保育持續努力。
目前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還有兩個場次,分別在台東比西里岸及小琉球,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