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麥格塞塞獎】赤棉良心犯之子 帶農民種出高產無毒稻作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2012麥格塞塞獎】赤棉良心犯之子 帶農民種出高產無毒稻作

2012年10月05日
作者:Veasna Prom(Rappler.com記者);蔡青媖編譯、楊璧如審校

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主柯陽新博士(轉載自Rappler.com,Sothea Ines攝)10多年前的柬埔寨,剛結束長期內戰,戰後經濟蕭條,農民很難自己給自足;但如今多數柬埔寨農民的稻作收成質優量豐,植稻過程不再使用有毒肥料與殺蟲劑,這一切得歸功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主柯陽新博士(Yang Saing Koma,音譯)。

柯陽新為一名農業工程師,2000年他設立農業研究發展中心(Center for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CEDAC),為柬埔寨引進強化稻作栽培體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有了這個系統,柬埔寨農夫更能善用現有資源,不再使用有毒肥料與殺蟲劑,並增加稻作收成,以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的稻米。

PRODUCING 'MORE WITH LESS' with the SRI technique. 以強化稻作栽培體系「用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稻米」,CEDAC提供12年前,柯陽新讀到一篇有關強化稻作栽培體系的文章。文章提及,1980年代一名法國傳教士在馬達加斯加成功引用此套栽培體系。他士當下心想,採用簡單的技術,「用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稻米」,這不正是柬埔寨農夫所要的嗎!

他接受Rappler.com訪談時表示,「幫助柬埔寨趕上其他國家,得從農業開始。」也因此,強化稻作栽培體系在柬埔寨大為成功。

有了此創新技術,農夫可使用住家附近的水與土壤,應用簡單的種植技術系統,並投入較低的成本,就可提高稻米產量。種植過程中,只須用到自家附近的資源。

教導農民

在東南亞地區,柬埔寨仍是極度貧窮國家。柬埔寨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的數據指出,該國有65%的人口以稻作為生。2000年,柯博士採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著重於教導農夫此項技術。當時,許多農夫種習慣在種稻過程噴灑化學肥料、殺蟲劑以及大量的稻種(palay)和水,成本極為昂貴。「他們使用錯誤的方法,太過依賴化學肥料與殺蟲劑。他們不知道正確的植稻方式。透過強化稻作栽培體系,他們學會了正確的種稻技術。」

只是,一開始他們都無發接受。柯楊新表示,「這些農夫剛開始很不習慣,就像是要右撇子
使用左手。」

他還是花了很多時間說服這些農夫使用新技術。幾個月後,有近30名農夫在柯博士的教導下
學會此項新技術,他們分別來自四個不同省分。許多農夫對收成結果頗為滿意,透過口耳相
傳,現在柬埔寨有越來越多農夫使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

2000-2006年,使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人數成長。資料來源:柬埔寨農業研究發展中心 (CEDAC)2000年,強化稻作栽培體系從鮮有人知,發展為成功故事。5年後,柬國政府支持此栽培體系,成為該國農業發展的策略。如今,多數柬埔寨農夫皆採用此栽培體系,但柯楊新認為還有進步空間,「我擔心有些農夫就算採用此栽培體系,還是未能完全瞭解其中的技術。」

他有一項新計畫,就是多鼓勵農夫採用此栽培體系以提高生產量外銷,用以創造上百萬的出超,藉此增加上百萬的收成盈餘。

從無到有

柯楊新父親生活貧困,在柬國是名老師。紅色高棉時期父親因身為知識份子而遭批鬥。在波布(Pol Pot)殘暴的統治下,柯楊新與家人被迫離開家鄉,不久後他父親遭處決,其長兄則在勞改營餓死,那是「我生命中最痛苦的經歷」。

1979年越南軍隊推翻紅色高棉政權,當時柯博士還是一名青少年,他努力賺錢生活,並自費就學。他說:「我早上讀書,下午賣米和蔬菜。」

由於學業表現傑出,1984年他拿到全額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拿到農業發展的碩士與博士學位,並在新的文化環境中獲益良多。1995年柯博士返國,在金邊的皇家農業學院擔任教授,之後成立農業研究發展中心。

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柬埔寨能不假外援,憑著人民自己的力量提升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