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在蘭嶼測出輻射熱點 是否與核廢料有關仍待調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日學者在蘭嶼測出輻射熱點 是否與核廢料有關仍待調查

2012年10月01日
本報2012年10月1日台北訊,莫聞、徐婉螢、翁御棋報導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提供日本研究團隊上周四(27日)在東京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他們8月底9月初在蘭嶼的調查,確實發現蘭嶼有多處測出較高劑量之輻射線,有特定地點甚至達每小時為67微西弗,是否與核能廢棄物有關有待進一步釐清。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斛古‧貝邋赫特表示,對比台電過去一直堅稱核廢料場對環境沒污染、對健康沒影響的說法,合理質疑台電欺騙民眾,應該要在國際合作、並讓民眾監督的條件下,針對健康影響與生態環境影響作出徹底檢測和調查。

原能會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邵耀祖則回應,9月11日12日已前往現場進行平行監測,過程中有邀請鄉公所、鄉代會與環保團體參與,所測得的結果皆正常,與日本學者調查結果不符,若民眾仍有疑慮,願再10月17日再邀請立法院原住民立委、台東縣籍立委和教育文化委員會、台東縣籍立委,再去量一遍。

日本共同社27日晚間報導〈台灣蘭嶼島上測出較高劑量之輻射線 是否與核能廢棄物有關?〉,文中指出,由櫻美林大學、東京首都大学和琉球大學等學者組成的團隊27日在東京召開報告會議發表調查結果,該研究團隊目前確實在蘭嶼某些地方測量到較高的輻射量。該團隊指出可能是因為在設備管理不周所造成,並強調應該要有更詳細的調查。他們也發現蘭嶼過去可能遭海嘯襲擊過的跡象,櫻美林大學文化人類學者中生勝美懷疑,「因為海嘯的關係,放射性物質也許已流進海中」。

該項調查於8月底至9月初實施,輻射監測由東京首都大學放射線醫學教授加藤洋進行,記錄到蘭嶼北部的部落和陸上某處(距離地上約15公分)的輻射量,每小時為67微西弗( μSv/h)。如果一直在同個地方檢測的話,一天可能就會超過1000微西弗,其他也有測量到1至2微西弗的地點。

研究團隊推測,核廢料儲存場位於蘭嶼南方,但可能因風向的影響將輻射物質帶至蘭嶼北部。而根據地質調查,他們發現海上細砂所堆積成的地層,認為這也許是因為海嘯或是強烈颱風所造成的結果。

共同社所揭露的這項調查結果,雖然對調查的方式介紹不多,有部分論點以一小時的結果類推整天, 科學上稍微脆弱了些, 但仍可提供一些警訊 ,需要更多嚴謹的調查分析。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表示,該項調查是日本學者受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邀請而來,從結果來看,合理質疑台電30年來掩飾真相。斛古‧貝邋赫特表示,達悟人對此非常關切,希望台灣政府出資,由族人邀集國際與民間專家團隊會同原能會和台電,在部落族人代表參與監督之下,進行徹底的蘭嶼核輻射污染全面調查計畫,清楚標定污染區域與危險程度,釐清污染源及散佈路徑。

他們強調,蘭嶼核廢「臨時」貯存場應立即除役,將核廢料遷離蘭嶼,並研擬執行清理除污計畫,也應追究貯存場防護結構漏洞與規劃設計疏失責任。

邵耀祖則回應,原能會將持續進行平行檢測,除了10月17日再度邀請立委共同執行外,也不排除未來和日本研究團隊共同進行驗證。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張武修則說明,這是蘭嶼設核廢料儲存場30多年來第四度有公開的輻射研究報告(去年中研院研究員扈治安的報告鈷60與銫137外洩,則是第三次)。

張武修指出,台電應感謝日本團隊找到這樣的熱點,一個點一小時達67微西弗,一天就會超過一個毫西弗,這顯示是不應該在蘭嶼朗島出現的,若真是如此,原能會應該設定管制區。

張武修說,身為台灣學者,要靠日本人來發現問題,他覺得很丟臉,希望政府和台電趕快去查清楚,保護國土和人民不能靠外國人;而原能會去做平行檢測,不能只是像布袋戲演一齣戲一樣走過就算,應該要公布檢測過程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