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張 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十四張 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下)

2012年10月04日
作者:施其陽

歷史建築遇上捷運用地  只能被迫遷移

已轉變為排水溝的昔日灌溉水圳,為已消失的水稻田留下了過往紀錄。十四張地區的文史踏查之旅,實在令筆者感到十分遺憾與不捨。

當我開始研究十四張的發展時,此地樣貌已是處於末期,因此筆者僅有一次機會能夠看到十四張原本的面貌。

當我二度前往十四張時,這裡重要的開發文史遺跡,皆已被拆除。利記公厝、劉氏宗祠、店仔街、斯馨祠、悠紀及厚記等重要歷史見證,就正好位在捷運環狀線的路線規劃區內,如此的巧合,是天意還是刻意?

十四張的店仔街及斯馨祠,為大坪林五庄及新店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及信仰中心,一直到日治時代被新店街取代之前,它一直是大坪林地區重要的市集,可說是十四張地區精華中的精華。只是,這樣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現今卻因為捷運及大廈興建,完全拆除殆盡。

儘管市政府承諾要在捷運完工後,興建一座歷史公園將店仔街內及附近的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及斯馨祠等,遷移至此保存;但這樣的片面保存仍凸顯出兩個問題,其一是:移地重建後,歷史遺跡不再是歷史遺跡,它們將失去其地方開發見證的意義;其二是:只保留部分而非全部,很難讓後世真正瞭解該地的發展。

要形成一齣極完整的歷史發展故事,這之中的構成要素是涵蓋甚廣的。一棟房子也許可以重建,但要將其歲月痕跡再加以複製則相當困難。

十四張開墾之初,斯馨祠與店仔街都是遠比利記公厝及劉氏宗祠還要早出現的歷史建物,沒有了店仔街的歲月痕跡,十四張的開發意義與見證將無法充分反映出來。

再者,市府將歷史遺跡拆遷至他處重建,這不但讓古蹟反映當地開發的功能消失,這也讓它們成為了其他地區的「入侵者」,對於這些被迫遷移的古蹟來說,新遷移之地並不是它們的家,也不是當地早期開發見證的反映。

欠缺合理安置的強制拆遷

茂密的原始樹林,至今在大坪林的其他區域中,也只有在十四張聚落中,有較為完整的保存。對於居住在店仔街及溪邊寮聚落的居民來說,他們反對的不是開發,而只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能夠棲身的空間,倘若政府能夠給予他們合理的安排,絕對不會演變成是與政府對立的局面。

這些分別居住在十四張超過一、兩百年及五十年的住戶,面對政府僅發放極少的賠償金就想要來將之打發,他們多是感到心痛與絕望,面對現今台北地區居高不下的房價,拿著這些微薄的補償金到底要他們何去何從?

鄰居之間的熱絡相互交流及緊密的與自然依存的鄉村生活,他們可以放棄,但唯獨對於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棲身之處,他們絕對是斤斤計較到底,畢竟沒有一個最基本的遮風擋雨的地方,是任誰都無法忍受的事。

十四張能夠在現今高度開發的大台北保留至今,相當罕見。在現今都市與鄉村的發展模式中,往往有絕對不同的發展模式,鄉村因為人口少,所以能夠將保護自然環境預設成其發展目標;在都市之中,因通常都為人口的聚集之地,而使得都市中的土地往往都變得寸土寸金,因此對於現今人口聚集密度已快達飽和的台北市與新北市來說,保存文史遺跡以及原始綠地,往往都變成是一件不被容許的事情。

以一塊分別存在於都市與鄉村的相同原始綠地來說,在鄉村我們可以說保護綠地是應該且必要,但在都市中,則是沒開發為可惜,必須要被開發。

若撇開十四張的當地歷史開發見證不談,新店十四張不但是新店重要的發展見證歷史區,它同時也是真正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密關係的依存象徵。

當地的居民告訴我:「當他們看見悠記因捷運動工而被拆除之時,儘管他們並不是該住戶,但他們的心中仍在淌血且正在哭泣,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他們已對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連結,怪手的每一個動作,都彷彿是在他們的心中烙下了一條永不能抹滅的傷痕。」

現今的科技及社會是不斷地再往前邁進,多數人常會對此沾沾自喜,但進步的同時,我們往往也因此而喪失掉了與自然和土地之間的緊密連結。

工程機具正在十四張的街中心大肆開發。

不論現今我們的社會及科技進步到了何種程度,我們終究無法擺脫對於自然的依賴,我們的食衣住行至今仍是取自於自然中的一切資源。

十四張的開墾大戶-劉氏家族的部分後代子孫及當地某些居民因自己的生存環境異於新店的其他地方而對此感到不滿而向政府抗議,要發展、要繁榮這都是居住在每個地區的居民都應有且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對於位在十四張且擁有這些百年古厝及土地的居民來說,他們也許擁有其居住權及土地所有權,但就以文化及原始生活傳承的意義來說,這應是屬於大眾都共有的資產。

藉由接觸這些原始綠地及歷史文物,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去瞭解早期開墾此地的先民的蹤跡及人與自然之間所互動的應有方式和態度。當地居民的單純的開發期待,這之中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往往都會引起建商的覬覦而使得當地的自然綠地及文化資產遭到蹂躪並進而形成官商勾結,將捷運機場用地劃於此其是否真的是意味著市政府是迫不得已?還是背後另有其原因?儘管我們不得而知,但可想像而知的是,原因並不單純!

也許對於政府來說,他們拆掉的單單只是一棟毫不起眼的房子及填平了一塊看似平凡的原始農地及綠地,但這對於當地的住戶及社會大眾來說,他們卻正是在摧毀都市中僅有的鄉村生活方式、先祖們的歷史開墾見證、我們的後代子孫對於自己地方歷史了解權利之剝奪、遠在外地打拼的鄉下人之間的深厚情感以及促使許多無法轉業的小自耕農失去自己唯一能夠謀生的技能、職業-農業。就以這幾個隱藏在開發之下的問題來說,這是市政府犯下的無論用多少金錢及多少事後補償都無法加以挽回的嚴重錯誤,它們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也亦無法用任何方式再去加以修復。

原本的店仔街已被捷運施工圍籬所取代。十四張捷運用地衝突事件,坦白說,儘管有許多的報紙及電視新聞都曾報導,但以普遍性來說,知道的並不算多;與許多著名的社會事件如文林苑都更案、國光石化、苗栗大埔農地徵收等環境新聞相較之下,其篇幅可說是微不足道。筆者深信:十四張的文化資產及原始綠地存廢問題,其重要性絕對不亞於那些媒體大幅報導的某些話題,我們應該要對此更加的關注,更去深入了解。(全文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