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09日
摘錄自2012年10月8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農委會每年的預算超過6成花在福利與各項補貼,導致預算的使用效率不彰。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分析,政府每支出一元,農業預算僅創造不到5元的產值,16年來減少六成。若農業預算無法提升效率、做合理分配,不僅可能造成浪費,也無法提升農業競爭力。
事實上,整體政府的農業福利與補貼支出遠超過785億元,明年度農委會編列465億元的老農津貼,但不包括直轄市必須負擔一半的老農津貼,此外,已虧損1300億元的農保,中央撥補的預算則編列在內政部。
陳吉仲統計,1995年農業預算約327.6億元,而政府公布的農業產值達4100多億元,等於「政府每支出一元可創造12.5元產值」;但去年農業預算956.6億元,產值為4755億元,等於投入一元經費僅創造近五元產值,2009年為3.8元,2010年為4元。至於2011年產值增加,並非農業競爭力提升,而是原物料上揚結果。陳吉仲指出,政府應照顧弱勢農業,但「錢要花在刀口上」,農業預算是否用在照顧真正農民向來遭質疑,尤其農保與老農津貼「假農民」充斥,卻始終未解決,造成財政沉重負擔。
台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認為,農業補貼有存在必要,但先進國家早以食品、糧食安全及環境等名目做為補貼,而我國思維落後,僅以生產要素補貼,讓納稅人忽略農業的多元價值。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強調,農業預算在補償性措施太多,促進產業發展太少,反映政府的不作為。農委會解釋,各項補助法定預算都是固定,很難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