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京都高峰會議【2】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發燒地球200年》京都高峰會議【2】

2006年05月23日
作者:蓋爾.克里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譯者:黃小萍

柯林頓總統擔心京都高峰會會瓦解,而美國將受到譴責,於是派遣高爾前往日本,希望能將各方代表引導至中間立場。不想使自己成為爭論焦點的高爾,在這座古都只停留了短暫的八個小時,並在這段時間內對大會發表談話,與環保團體會面,並與國會成員對談。

這場旋風式的造訪總算沒有白費。高爾在演講中承諾給予美國代表團更多彈性空間,傳言在他的演講後,來自歐洲、日本及美國的談判員曾秘密會談,或許是在協商一份不久就會公布的協議。不過,紛爭依舊持續不斷。副總統離開後不久,會議廳中的談判員們便開始激烈爭論起一個他們已反覆討論到令人反胃的議題:公約要限制多少溫室氣體。

這同時,世界各國領袖也正互通著電話,努力解決這項衝突和其他問題。高峰會的最後幾天,美國總統柯林頓與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及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Ryutaro Hashimoto)皆有對話。

12月10日星期三,疲倦但仍充滿希望的代表們,一早醒來就聽見令人驚愕的消息,大會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午夜一到,京都高峰會將成為歷史。但隨後來自阿根廷的大會主席勞爾‧艾斯特拉達(Raul Estrada)傳來消息,他與其他代表通宵研究,終於在草擬一份更嚴格的公約上有了進展。「目前的趨勢是正面的,」他說。

美國首席談判員艾森史達特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期待,對媒體談話時,遣詞用字小心翼翼:「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我們抱持希望...希望能縮減差異。」

大會最後一天持續進行到午夜,又挑燈夜戰到隔天清晨。充滿碳的大氣層的未來,懸浮在計算機溫和的鍵盤聲中,此刻談判員們正關起門來,設定預算期間,分配配額,加總著與全球暖化相關氣體的未來排放量。

最後證實傳言果然屬實:歐洲、日本和美國進行了秘密協商。12月11日清晨,明顯精疲力盡的艾斯特拉達通知媒體,協商已經達成。幾分鐘後公告便傳來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達成第一份強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公約。「一旦通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將使世界多數地區在未來數十年中走向新的能源方向。」

這份由媒體所謂的「歐洲-美國-日本大妥協」所形成的文件,要求在2008至2012年間,歐洲聯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降到比1990年水準低8%,美國降7%,日本降6%。其他21個工業國家也必須達到5.2%的約制目標。六種氣體受到限制: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以及用來取代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的三種鹵碳化合物。

這些減量目標該如何達成,議定書並未說明,但預期各國政府將採取的措施,包括把火力電廠燃料由煤礦改為天然氣、鼓勵生產與發展更具能源效率的汽車、終止使化石燃料假象低價的補助方案等。

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則贏得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面對國際間將有的譴責與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美國同意開發中國家可免受強制排放量控制的限制。議定書的用詞是,這些國家可「選擇加入」(opt in)這些約制條款,但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有哪個大污染者會願意這麼做。另一項由美國支持的提議也未能通過,即允許工業國家互相買賣「排放配額」。因為這將允許無法達到減量目標的國家,向其他遠超過目標的國家購買配額。為了對放棄這項要求有所回應,議定書要求在1998年召開的二次國際大會上,解決配額問題及其他細節。

最後,議定書草案明訂在至少有55個國家,其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合計至少佔1990年水準55%,其政府通過議定書協定時,議定書即生效。也就是說只有當各國政府批准協定後,議定書條款才會對該國產生約束力。

本文節錄自野人出版之《發燒地球200年

本文不適用於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出版社。

本書摘錄八篇精采文章,今天連載完畢,欲深入研讀精采內容的讀者,請逕洽各大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