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 | 環境資訊中心

《發燒地球200年》

2006-05-23 11:11
柯林頓總統擔心京都高峰會會瓦解,而美國將受到譴責,於是派遣高爾前往日本,希望能將各方代表引導至中間立場。不想使自己成為爭論焦點的高爾,在這座古都只停留了短暫的八個小時,並在這段時間內對大會發表談話,與環保團體會面,並與國會成員對談。 ...
2006-05-16 10:24
說來諷刺,在主辦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的52年前,京都市差點難逃毀滅命運。當時美國杜魯門總統的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L. Stims...
2006-05-09 11:10
那年是1955年,在此二年前,加州理工學院新地球化學計畫的主持人哈理森‧布朗(Harrison Brown)注意到查爾斯‧基林(Charles Keeling),並給他一項短期工作。基林抵達帕沙第納不久,就在一次布朗與地球化學家同行談話之間...
2006-05-02 10:50
1873年12月,有毒黃霧連續三天籠罩倫敦,奪走多達700名市民性命,其中大部分是死於呼吸困難。1880年1月,在類似的情況下,又有700餘人喪命。當死亡名單在世紀初又增長時,身為減低煙煤協會(Smoke Coal Abatement As...
2006-04-25 12:40
1785年8月,年近80的富蘭克林在最後一次橫跨大西洋,從英格蘭返家的旅途中,寫了一封長信給他的「好友」,在維也納擔任國醫及御醫的荷蘭醫生英根豪斯(Dr. Jan Ingenhousz)。但這更像是一篇五十六頁的小論文,而不像書信,信上還有...
2006-04-18 05:05
工業革命序幕初開之際,人類對碳循環的認識,也和對燃燒作用的認識一樣貧乏,雖然這時距普羅米修斯從天神處偷火給人類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在古希臘,火被視為是構建所有物體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羅馬最小心保存的膜拜儀式是對維斯達(Vesta),即女灶神...
2006-04-11 10:29
1896年,距傅立葉發表那篇已遭世人遺忘的論文3/4個世紀後,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重新拾起這個主題。根據這位日後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推測,工業污染物正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累積,其中以二氧化碳為最。而且這類氣體若持...
2006-04-04 13:13
地質年代的更新世譯註1初期的某一天,地球的天空轉成一片不祥的灰,北風吹起,寒冷的空氣開始翻攪奔騰,旋成劇烈強風。不久,第一片雪花落下,自然作家洛倫‧艾斯利譯註2所描繪的《憤怒的冬天》於焉展開。 接下來的200萬年,雪幾乎不曾停止飄落,...
2006-03-26 05:08
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也很好看的書。 溫室效應是科學問題,也是政治議題,更是將影響我們未來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可是作者卻能用古代說書人的文學筆調,帶點幽默與嘲諷,讓我們彷彿跟隨著他坐在時光機上,觀看一幕又一幕生動逼真的歷史劇。 這幾年來,因...
訂閱 RSS - 《發燒地球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