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若開放17項 我農損111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國農產若開放17項 我農損111億

2012年11月26日
摘錄自2012年11月26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ECFA後續協議協商,中國已明白要求我國開放農產品,學者認為,溫帶作物都可能在中國壓力下開放,光是開放蘋果、梨子、葡萄、桃子等17項作物,農業產值恐損失111億元。

馬英九曾對農民承諾,和中國簽署ECFA後,絕對「不會開放農產品進口台灣」。但日前中國要求我比照WTO會員國最惠國待遇,平等開放更多中國產品進入台灣,其中包括農產品在內。步步進逼的態勢,已使馬政府「不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的保證,面臨跳票危機。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面對立委質詢時曾表示,未來談判的優先項目會以國內沒有生產、目前已開放大量進口的農產品為主,例如蘋果,幾乎都是進口的,開放後對本土農業影響不大。

但台大前農學院長楊平世強調,水果都有「替代性」,每人每日攝取的水果量變化不大,一旦吃了中國的蘋果或其他水果,就會排擠到台灣水果,即使香蕉、柳丁、芭樂等其他項目雖未開放,照樣會受到衝擊。

開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明敏曾透過經濟學模式試算,如開放中國的梨子與蘋果進口,這兩項作物產值就會減少17億元;若進一步評估開放包括葡萄、桃子、荔枝、棗子、梨子、蘋果等17項農產品,則損失111億元,對弱勢農民是嚴重打擊,不僅產值下降,收入銳減,農民也恐「工作不保」。吳明敏估計,若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輸台,雜糧、特用作物、蔬菜和果樹、稻作等五項產業將造成至少28.9萬農民失業,農業的失業率將因而增加達到11.2%,這還不包括畜牧與漁業。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指出,雖然政府宣稱管制中國八三○項農產品,但中國農產品早就透過東南亞中轉至台灣。未來不管是ECFA,或是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加入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農業都要面臨開放的衝擊,因此政府更應落實產地標示、加強來源國證明,讓消費者清楚挑揀本土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