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當課堂 規劃再生能源地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小島當課堂 規劃再生能源地景

2012年12月07日
作者:林穎資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地景建築與規劃碩士班畢業生)

日本311強震與福島核災發生的當時,我正與荷蘭Wageningen的同學投入能源地景的規劃,這場災難讓我們訝異不已。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手頭上剛開始進行的研究,已經悄悄的與當下發生的人類災厄築起不可忽視的連繫;彼時我尚未理解能源地景真正的意義,而遙遠的福島與荷蘭的小島們,已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能源地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學年度的第五個學期在初春的來臨中展開,這個學期開始,我所就讀 Wageningen 大學地景建築與規劃學系碩士班一年級的學生,將進行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實習課。該課程將來所上三個不同次領域專長的學生混合分組,合作完成一個真實的調查與研究;三組來自地景建築設計、空間規劃與文化地理學專長的學生,將合力解決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課題,給予分析、建議、願景與創造性的空間使用方式。

今年的主題是再生能源地景,基地在荷蘭鹿特丹市南邊的兩個小島,分別爲隸屬於南荷蘭省的 Goerree-Overflakkee,與Zeeland省的Schouwen-Duiveland,60個學生分成八組,以四組為單位進行分工,進行兩個島的研究調查。

再生能源地景,顧名思義,是將再生能源的發展計畫放置近脈絡更廣的地景基礎設施(landscape infrastructure)規劃裡思考。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歐盟訂立了西元2020年可以達到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生產的20%,在此發展綱領下,荷蘭將標準放在略低於歐盟標準14% 的目標(至2010為止只占4%)。兩個島位處於荷蘭鹿特丹南方與比利時安特衛普兩大城市的中間,未來若能發展成能源輸出地區,過去地處偏鄉的弱勢將大為改觀。

然而,生產能源方式的改變,必然牽涉到國土規劃與空間使用方式的變遷,如:風力發電機擺放的位置、生質能源種植的面積與地點、是否應該開發潮汐發電、甚至無可避免碰觸到是否應該開啓荷蘭水災後築建的水壩等重要的社會安全問題。能源地景的概念所觸碰到的議題不僅涉及再生能源的生產,更對小島原有的自然環境、農業發展、觀光與居民的在地認同產生影響。如何在發展新的產業之餘顧及原有的在地脈絡,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我們認為,從地景的角度思考是一個新的觀點,從空間使用的調配切入,有助於將願景擺放在更實際的資源分配裡思考。

從地景建築與規劃的角度思考再生能源發展,如何將再生能源生產效益極大化並非首要的考量;取而代之,再生能源的生產如何於最低程度對既有產業、地景與地方文化影響下,達到最大效益的發展,並取得新的地景平衡,讓再生能源成為居民對地方地景與文化的認同之一,才是最終的目標。在此目標下,我們依循授課教師之一Sven Stremke在其博士論文裡所發展的方法論工作,即將整個事件分成了解現狀、近期發展建議、長程發展提案、可欲的願景與技術設計介入,五個步驟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不同地景主題爲分類,四組同學分別以農業、觀光、海岸生態與都市四個地景類別為主題,就該主題提出現狀調查與近期發展建議的報告。第二階段則以市場-在地導向發展、政府-民眾主導兩個變項投射出四個不同發展面向的願景,在四個完全迥異的願景裡,賦予小島不同發展面向的可能。

圖三:既有地景:風力發電風車、大規模農業生產與島上舊提坊

第三階段爲個人作業,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利用前兩階段的結論,提出自身專長裡,可以技術介入(設計、規劃、空間社會分析)的小尺度提案。根據前兩階段的基礎調查研究,第三階段的設計介入作品中,許多充滿創意的提案躍然而出:有同學設計符合生態與觀光的潮汐發電水壩、以生態水文、再生能源供應爲主軸的新社區住宅、也有同學嚴肅的分析風力發電風車的風險評估規劃、實地調查當地將生態永續發展納入教學的綠色小學與其他一般小學學童的環境意識。

課程結束後,全班的研究成果集結成一本書,豐富的內容,與各式各樣建築在紮實的學術研究與豐富想像力上對於規劃再生能源地景的初步成果,都成為提供當地政府與社區發展協會進一步實現未來的參考。

圖四:於鄉村的社區農園內進行田野調查

三個月的實作裡,能源地景教會我用大尺度的規格去看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小尺度的細緻去操作更貼近人與環境需求的空間創造。從地景的角度觀之,核電廠不只是空地上的大廠房,風力發電風車也不是獨立於環境之外的風車。空間中所有的存在,都與自然環境、人類聚落、社會產業息息相關,環環相扣。透過整合性的思考與規劃,建立出不同願景與使用模式下,再生能源生產與既有地景共存的模型,將可以預測的風險與可能性納入實際空間使用的模型思考,從實際的數據上去討論每一個決定背後可能的後果,努力達到使所有的空間中存在達成動態平衡的關係。

2011年3月,福島事件震撼了世界,枉顧能源安全、輕視能源與地景關聯所導致的災難;與此同時,南荷蘭小島們預示了我們,透過再生能源地景的規劃,的確存在另一種可能,人類社會、自然環境與能源生產可以和平的共處。

延伸閱讀:NRGlab能源地景工作室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