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哈氣候會議報導:荒漠中的保護區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杜哈氣候會議報導:荒漠中的保護區

2012年12月16日
作者:江得維(東吳大學政研所碩二)

第18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 18,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今年在中東的卡達召開。在長達兩週馬拉松式會議議程之間的週末,主辦國特別安排了幾個參訪行程讓來自各國的與會人員能夠稍稍放鬆心情,來趟中東慢步調之旅。筆者所前往的eco tour便是參觀位於卡達郊區的生態保護園區(Al Wabra Wildlife Preservation)。

一個位於沙漠中的生態保護園區?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於是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並報名參加這個位於卡達郊區的生態保護園區。與筆者同行的有:中央大學的李河清教授、台灣大學政治所的林亞緒,與東吳大學政治所的莊子涵。

這個由卡達基金會(Qatar Foundation)資助的園區平時並不對外開放,依靠一個由各個不同國籍的200人團隊負責運作。參訪當天,導覽人員Cromwell Purchase博士還也特別補充說明:「我們不是一個動物園,是以生態系統的觀念來營運這個園區,並不是為了迎接觀光客」,由此推知,這個保護園區在整體運作上所需要的資金是不虞匱乏的,並不需要販售門票來維持收支,但同時也令人發想,到底卡達政府為什麼會想花大錢在沙漠中建立一個生態保護園區?或許這樣一個園區代表著卡達政府對於物種多樣性的重視,也或許這樣一個按常理來說不應該有的地方能夠替乏味的沙漠生活帶來一點新意。

首先來到第一站,是一棟約為兩層樓高的鳥屋(Bird House)。一過門簾,另外一端的景象讓一夥人不自主地發出了讚嘆聲,因為映入眼前的不再是方才隨著我們一路顛簸的黃土沙塵,取而代之的是滿屋的翠綠、蜿蜒其中的潺潺流水與此起彼落的各種鳥鳴,筆者彷彿瞬間來到另外一個被世人冠以「亞馬遜」之名的熱帶雨林世界。與筆者同行的中央大學李河清老師便說:「我的天啊,這根本就是一個人工打造的微氣候系統!」

各種不知名的珍奇鳥類在空中盤旋、小型猿猴類也偷偷爬到離我們最近的樹枝上觀望,彷彿對牠們來說「人類」才是大自然裡面最稀有的物種。而對筆者一行人來說,手中不停按下相機快門的行為已經說明了筆者一行人的心情,在這裡的某些物種幾乎都是只能透過電視機才得一睹風采的珍奇,哪有空聊天?每個都拿出相機卯起來拍!導覽人員見狀當然也顯得得意,因為這可是他們費心經營的成果。

有趣的是,在離開這一區的最後幾步路,一種名為「天堂鳥」的稀有鳥類從筆者頭頂振翅飛過,彷彿是說:「旅人們,歡迎來到這個位於沙漠中的天堂。」

接著來到戶外保護區,導覽人員領著參訪團乘上一台小巴士,並說明接下來的行程是以車上觀賞為主,希望盡量減少筆者一行人打擾保護園區的動物的日常作息。

野外保護區主要是以羚羊為主,包括全世界體型最小的羚羊與大型貓科動物,還有各式大型鳥類如鴕鳥等動物。雖然大部分的羚羊被圍在鐵網裡面眷養(可能是為了便於管理這些特別擅長奔跑與跳躍的動物),但也有許多鳥類採取直接放養制,沒有特別限制活動範圍。

世界最小的羚羊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生態保護園區的飼料來源全部都是自給自足的,也就是由工作團隊在園區內部自行種植,降低農作物被農藥或是其它化學物質所汙染的風險,由此可見工作團隊對於維護這個保護園區所費的苦心。

旅程逐漸邁入尾聲,筆者一行人乘車回到原點。來自各國的乘客紛紛表示覺得可惜,希望能在這裡待久一點。這時筆者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原來剛剛一起搭乘小巴士的參訪成員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其中包括來自南非、負責導覽的Cromwell Purchase博士與巴基斯坦司機,乘客則分別來自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玻利維亞、印度與來自台灣的筆者一行人,儼然就是個小型聯合國。這種多樣性也反映在這個園區的工作團隊上。他們在一個共同的目標與願景中,一起為這些稀有動物貢獻心力,追求人類發展與其他地球上生物的共存共榮。

李河清老師把握機會與Purchase博士交談,並了解他之所以會來到這裡完全是跟所從事的研究有關。他提到:「有一種叫做Spix Macaw(金剛鸚鵡)的稀有鳥類在全世界只剩下79隻,而在這裡就有60隻。如果妳是我,妳也會想盡辦法來這裡工作。」

最後要提的是,在卡達這個產油國裡,本地人口其實只佔了15%,其他85%都是外籍移工,從印度、埃及、菲律賓、尼泊爾到北非國家,大量的外籍移工讓本地的阿拉伯人顯得稀少,走在卡達街上並不容易看到阿拉伯人出現。筆者在當地認識的一位突尼西亞代表團成員就指出:「這些阿拉伯人白天都躲在家裡或是車上吹冷氣,出外買吃的也都是按喇叭叫店裡的人做好送出來,不會特別下車。」

相對地,外籍移工在卡達的生活品質就遠遠不如本地人,他們大多是為了追求比家鄉更優渥的薪資,日以繼夜的工作,讓卡達的公共建設得以驚人速度從無到有,而付出的代價就是工安意外的發生率非常高。與筆者同樣來自台灣的雯凱就曾在一次聊天中提到:「每年大約有150幾個外籍移工發生工安意外而喪命,國際勞工組織也曾抨擊卡達政府不重視勞工權益。」而這點或許也是本次COP18之所以會選擇在卡達舉辦的原因之一吧。藉由讓卡達舉辦COP18,讓卡達成為世界媒體注目的焦點,除了有助於在卡達推動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議題以外,外籍移工的爭議也能被凸顯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