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7日
摘錄自2013年1月6日自由時報 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海線漁民長年在台灣海峽捕魚,每日撈起無數垃圾,但漁民多數將可回收變賣的寶特瓶留下,其餘又拋回大海;而每年颱風過後,大甲、大安溪出海口以及台中港垃圾與漂流木堆積,亦影響環境。台中區漁會為了維護海洋生態,日前在中區漁會理事長聯誼會向漁業署建議,研擬漁民清除海上垃圾獎勵辦法,才能讓漁民在撈魚同時兼顧環保,共同維護海洋生態。
市府農業局長蔡精強說,清除海上垃圾獎勵辦法立意甚佳,會與環保局研議規劃,攜手做環保;漁業署組織科長林宗善說,會找相關單位共同討論,研議實施的可行性。
台中海域的垃圾多從大安溪、大甲溪與大肚溪等上游逐漸漂流至出海口流入海域,沿海漁民多年來抱怨海上漂流垃圾影響作業,有時魚網拉起,網內垃圾比漁獲量還多,魚網跟機器也常受損。
台中區漁會為此在中區漁會理事長聯誼會向漁業署提案,建請訂定「輔導漁民清除海上垃圾獎勵辦法」,獲得相關單位認同。漁會總幹事趙朝森說,台灣海峽 環境日漸髒亂,寶特瓶、保麗龍、塑膠袋眾多,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甚鉅,若有獎勵金措施,輔導漁民珍惜海洋環境資源,可改善海洋環境。
梧棲漁港黃姓漁民指出,一張數萬元魚網常被廢棄物勾破,漁民在海上忙著捕魚,根本無力再兼顧清理垃圾之責,若有獎勵金誘因,漁民會比較甘願將海上垃圾載運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