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氣候變遷 及早因應天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掌握氣候變遷 及早因應天災

2013年01月16日
立報2013年1月16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013年氣候變遷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荷蘭、韓國、澳洲、日本、大陸等10位科學家分享各國面臨氣候變遷的因應對策。會議14日開幕,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針對台灣正在進行的「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進行報告。TCCIP透過資訊整合建構模擬模式,推估災害動向,及早進行防災準備並因應,避免極端氣候造成的傷亡。

暴雨乾旱 越發頻繁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各國面臨嚴峻考驗,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指出,去年夏天世界各國出現許多異常狀況,英國面臨最多雨的一次夏季,而土耳其則出現50度高溫,經濟部特別關心水患問題,氣候變遷造成的暴雨讓許多防洪設施失效;另一方面,極端降雨也使得乾旱時間變長,影響農業。

內政部長李鴻源強調,1997年的賀伯颱風2天內降下2千公釐大雨;莫拉克颱風則是3天內降下2千公釐,是2千年才有一次的超級暴雨。這些極端狀況使得200年的雨量統計回歸數據完全失效,無法預測解釋。「去年3次颱風,降雨一樣超過2千公釐。不過與莫拉克相比,造成的人員傷亡已降低許多,可見政府在面對極端氣候上已經能夠有效防災。」

李鴻源表示,除了暴雨,台灣也面臨乾旱問題,水利署積極朝廢水循環利用發展,有效使用水資源,但台灣的問題在於水價太低,廢水回收比率不高,這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台灣升溫 全球2倍

國家防災中心推出「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防災中心副執行秘書林李耀表示,台灣地理位置受季風影響很大,需要針對氣候變化進行有效能的預測,才能防止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收集了過去氣象站的降雨資訊,發現從2000年以後降雨情況大幅改變,原本2年出現一次暴雨的頻率改為每年出現一次;另外全球平均溫度升高0.74度,台灣卻升高了1.4度,是全球升溫的兩倍,升溫造成的影響需要更多研究。

「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也將全球資訊和台灣在地資訊結合,瞭解區域氣候對台灣氣候影響,利用資訊建立模擬模式,預測氣候。國家防災中心也和其他單位合作,監測環境敏感區域。

林李耀強調,過去許多資訊分散在各政府機關,無法有效預測。如今資訊整合以後,透過模擬及早提出因應政策,有助於氣候風險評估與不確定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