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學問】河裡有石頭蛇? 從蛇籠淺談生態工法 | 環境資訊中心
蛇年特刊

【蛇學問】河裡有石頭蛇? 從蛇籠淺談生態工法

2013年02月11日
作者:古國廷

走在台灣河邊小徑經常可見這樣的光景,大小不一的石頭上下堆疊,再由金屬製網子將它固定,這就是所謂的「蛇籠」。

據工程會翻譯日本蛇籠工法協會的著作「蛇籠的導覽與解說」,蛇籠早期以樹枝、柳枝、藤蔓、葡萄蔓及竹子等材料製成,依建材不同分別命名為木籠、柳籠、藤籠、葡萄籠及竹籠。又因竹子堅韌、建材易取得,故常編成圓筒籠子內填卵石,應用於河川工程。隨著時代遷移,建材型態更多元,故依其蜿蜒的造型命名為蛇籠。

蛇籠 圖片來源 生態與工程網

蛇籠常應用於護岸工程,贊成者認為蛇籠具有屈撓性可依循河川地盤變化,柔性結構能抵抗河岸土層不均勻沉陷造成的變形。蛇籠內填充石材可由現地採石,或使用營建廢棄物等混凝土塊填充,減少建材搬運。另外,石材間可填入泥土與種子讓植物生長可美化景觀,因此將之視為生態工法的模範。

反對者則認為,台灣河川特性短而湍急,特別在豪大雨時易淘刷蛇籠基腳破壞護岸和提防。蛇籠後方與堤岸之間的背填土,會從蛇籠孔隙中由河流帶走,因此造成蛇籠向後塌陷。蛇籠兩側尾端與原河岸連接,原河岸坡提因挖掘震動後易造成崩解,籠內石頭孔隙亦不利植物生長,蛇籠表層常見一片蕭條無綠意。

圖片來源 生態與工程網面對蛇籠是否屬於生態工法的辯論,事實上應以宏觀的角度審視,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价巨認為,生態工法並非侷限在施工過程考量生態環境,關鍵在於規劃階段符合生態原則。

王价巨認為,可行性評估和選址是生態工法最初、最上位的考量。一個工程的施作,應當依照國土規劃得知該區域特性與用途,並以此判斷該設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藉由專業諮詢顧問團隊,訪談當地居民或團體蒐集背景資料,進行保育動物或稀有種植物調查,了解當地生態環境,亦針對河川集水區及上、中、下游整體評估。

最後,再依照這些完善豐富資訊提出可行方案,其中不進行施工的「零方案」也必須納入評估。當經過周延規劃階段,確定施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這才進入設計階段,選擇適當工法。

由此可知,生態工法不僅僅強調建材是否使用在地或天然素材,而是整體規劃階段就開始考量生態。沒有最好的工法,只有最適合的工法,惟有達到全盤考量、因地制宜,蛇籠才能算是好的工法,才能算是生態工法。

作者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