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圳測得古老碳分子 棕櫚種植不永續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水圳測得古老碳分子 棕櫚種植不永續

2013年02月04日
本報2013年2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蘇門達臘雨林砍伐現場(照片來源:綠色和平)根據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1月30日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為了製造生質能源所種植的棕櫚樹,可能會加速全球氣候變遷效應,無益於環境永續。

國際研究團隊檢視了馬來西亞泥炭沼澤經過伐林轉作種植棕櫚後,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這些二氧化碳已被森林鎖住數千年之久,但伐林使得微生物排碳作用增加,而二氧化碳的釋放正是造成目前全球暖化的最大主因。

不少環保人士質疑,究竟這樣不永續的生質作物種植能帶來多少減碳效益,此外更有佔用農業用地以及為了種植特定作物而擴大伐林面積等問題。

據估計,世界上超過80%的棕櫚產自於馬來西亞與印尼,每年需砍伐掉約一個希臘國土面積的森林。政府與企業把生質能源作為低碳交通替代燃油的期待,加速了該產業的發展。與同樣作為生質能源的菜籽油或是大豆油相較下,棕櫚油明顯擁有價格優勢。然而歐盟資料卻顯示,若把伐林的影響與泥炭地退化等因素納入考量,棕櫚生質油甚至製造比傳統石化燃料更大的污染。

研究團隊測量馬來西亞島上原是泥炭沼澤森林但現在成為棕櫚田的水渠後發現,當開始伐林時,古老的碳分子就會從土壤中被釋出,溶進周邊的溪圳與河川。計畫主持人之一的英國威爾士班戈大學環境科學家費曼(Chris Freeman)表示:「這些『隱藏』在水圳裡的事實告訴了我們生態系統的脆弱,並且亟待我們的守護。研究結果顯示,當我們試圖干擾這片完整的泥炭沼澤並將他轉為生質作物用途時,我們反而不斷製造出我們亟欲想解決的問題。」

目前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的生質作物種植面積約進28,000平方公里,且仍持續不斷擴增中,是該地區泥炭沼澤森林遭砍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