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從建立尊嚴出發─我讀《藍毛衣》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慈善,從建立尊嚴出發─我讀《藍毛衣》

2013年02月24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教師)

大概每一個人,都曾經有捐款給地震、水災、核災、風災......等的經驗,捐完錢,似乎盡了責任,可以稍稍安心。但有多少人留意過,這些款項或物資,有多少真正進了災區?如果是災情在台灣,也許還有人關心,但如果是在國外,就不一定能清楚了。

「送愛心到○○」,」這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但是我們的愛心,如果沒有經過制度的整合,沒有智慧的運用,沒有長遠的思考面,以為我們給的,就「一定」是別人需要的,這種從自己角度出發的邏輯思考,往往會讓「慈善」變成一種資源的浪費!也許還是一種濫情。

捐錢蓋教室,但「請不到老師」,教室成了蚊子館;有精良的機器,幫助農耕,但「沒有合適的燃料」,機器有用嗎?機器壞了,「沒有人會修」,最後當然是─報廢;更重要的是,送糧、送錢對受惠者的生活改善,還是很短暫的,而且資源也不一定能完全挹注到需要的地方,災民不只需要及時的援助,更需要長遠的、可靠的人性關懷,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錢,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時可能問題還會因為「錢」而更複雜!

「施」的一方有權決定給多少、給什麼?但「受」的一方,什麼決定權也沒有,這種快樂的感覺,效果其實是非常短暫的。而且,物資總有用盡的一天,生活的困頓,還是會迎面而來。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兩方得到滿足呢?答案是:有的!

你一定已經想到了,就是非營利創投機構。一種龐大的企業組織,結合各方的慈善捐款,以協助開發中國家人民可以建立自己的在地事業,發展永續的經濟,以解決當地生活問題為導向,並從當地人的角度思考,讓善款變成一種投資,讓窮人都能憑藉自己不斷的努力,看見未來也看見希望,這樣的慈善方式,讓雙方有了互動與了解,也結合了彼此生命的意義,快樂感才會真實而長遠。這就是本書的重點了!

我從來不知道, 「慈善」背後有這麼多的學問,可是看了作者成功的經驗,真是非常佩服她想改變窮人世界的決心,毅力加智慧與勇氣,終於在非洲的盧安達實現了。

如何改善窮人的生活?一直是作者深思且欲解決的問題,如果只靠捐款,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到窮人,因此她創立了「聰明人基金」。簡單的說,就是借錢給窮人,並從旁協助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建立制度,經營生意。換句話說,窮人不再只是單純的受援者,而是提升為事業的負責人,盈虧必需自負,他們有了壓力,也建立了責任感,覺得是自己在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漸漸的有了盈餘,也都能改善生活。尤其是目標鎖定在毫無地位的婦女,她們因為有了經濟能力,對孩子的養育,對家庭照顧都更盡心盡力,救一個盧安達的女人,等於救了一個家庭。

作者夾龐大的資金,建立一個世界性的銀行組織,放眼天下需要幫助的窮困國家,貸款給各式各樣的窮人。尤其是她身處資本主義的美國,卻能以自身行動關心到一個非洲的盧安達小國,用異於主流方式的捐款,採實際深入了解並陪伴的方式,扶植他們的信心、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在自己的土地上,驕傲的站起來,面對生活。只有細心的觀察,充份與當地人溝通,並融入當地生活,才能建立完全符合需要的制度,也才能實質幫助到窮人。

窮人在每個國家,似乎都是隱形,很少人在意他們的聲音,在意他們的生活,或者主動想要解決其困境。但是,不論世界多黑暗,總會有人願意點亮一盞燈,就算是一盞微弱的燈,只要不滅,薪火相傳,就足以照亮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絕望的心靈。

「援助」最可貴的,並不是出錢,而是出時間、出精力,就像我們陪伴孩子的道理一樣,給他最精美的玩具,還不如陪他走一段路,聽他說說話,,那種人與人的關懷、溫暖、友善,就是生命最可貴的價值。

藍毛衣
The Blue Sweater: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作者:Jacqueline Novogratz
譯者:姜雪影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