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傑:反核發燒 政府應廣納民意 思考發展轉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賴偉傑:反核發燒 政府應廣納民意 思考發展轉型

2013年03月06日
本報2013年3月6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台灣反核運動自1980年代開始,因311福島核災再度受到關注,社會各界不斷產生討論、行動。3/9的反核大遊行舉行在即,擁核、反核表態或論述更達到高峰。而在眾聲喧嘩中,政府拋出「核四公投」來應對,民眾究竟該如何解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與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合影。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昨(6日)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訪談時表示,核四公投是政府卸責的表現,因為「投票並不能讓核四變安全」。目前正是政府誠實面對各界質疑的關鍵時刻,更應藉此機會廣納公民意見,思考、並推動台灣經濟及能源轉型。

核四公投,是政府卸責的表現

賴偉傑進一步解釋,今天並非核四本身沒問題,民間故意要求停工;而是問題多多,但10多年來,不管是核災應變、核電廠蓋斷層帶上、工安等爭議,政府皆未認真、誠實提出報告跟對策,現在只想藉由公投,丟給民眾「核四蓋不蓋?若不蓋台灣會怎樣怎樣」這個選項。公投並非壞事,但若政府以此輕易卸責,就浪費了整個社會力,也失去開創「我們要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契機。

公投並不會讓核四變安全,核四也並非有解、無解就能簡單二分。他指出,在面對交通或社區等議題時,可看見台灣社會多元、充滿活力和想像,但面對能源發展問題時卻完全消失,只想著要更多的電才有經濟發展。政府應把這些社會活力導向「能否不依賴核電」,而非採取公投「一翻兩瞪眼」,將所有責任歸諸民眾。

不只是核不核四的問題

目前許多討論聚焦在要不要續建核四廠上,賴偉傑認為問題已不只是蓋或不蓋、要錢或要命的問題,而是台灣除了核能,其實可以有別的選擇。

比起開發再生/新能源,更要緊的是對能源的新思維。賴偉傑提出「節能重於開發」的觀點,因為:一、這樣做最「省」,不只是隨手關燈,而是整體產業結構/制度性的要求提昇,影響層面要比生活習慣廣泛;二、節能產業遠景看好,台灣是綠能技術輸出大國,但自己卻用得很少。但即便號稱綠能,若仍以從前大電廠思維,用非常多太陽能電板、蓋很多風機,勢必會遇到難以推展的問題。因為綠色能源非僅指大面積興建風力或太陽能電廠,再輸送到家戶,而應是分散式、離居家範圍不遠,日常生活中的設備器具都能應用(節能)。在這方面,台灣綠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公民參與:從雜音中慢慢找出悅耳音符

社會各界加入響應,讓反核運動的火花擴散、蔓延,各式各樣的發想、號召行動、促成許多不公平問題可以被討論,都是好的。賴偉傑指出,從前環保常訴諸道德,若要批評政策,都會被要求先檢視自己。但其實對制度提出批評,公民責無旁貸。

今年核能爭議大家著眼於「安全」,但各行各業站出來後,會發現問題並不單純,再也不能「把問題交給政府就好」。社會轉型、改變非一蹴可幾,從公民集體願景裡找出要調整的方向,我們已經想了2、30年了,現在不做改變,只會一直陷在同樣的泥淖中。

而政府、台電在核四議題上,卻稍顯心胸狹隘,急著防衛民眾的質疑,並打壓不同意見。他說:「將這些質疑視為噪音而忽視,是一種浪費;換個角度想,若能從中找到幾個美妙音符,也就值得了,不是嗎?」端看政府有無雅量,去接納民間的集思廣益(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