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北京承載力近極限:人口、水、生態、交通均承壓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報告稱北京承載力近極限:人口、水、生態、交通均承壓

2013年03月26日
摘錄自2013年3月20日北京商報北京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19日,第二部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藍皮書指出,北京作為首都,綜合承載力已進入危機狀態,人口、水資源、生態、交通等方面均為北京承載力的短板。專家建議,加快大都市週邊新城及中小城鎮建設是疏解中心城市承載壓力的根本之策。

藍皮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北京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彥軍表示,北京綜合承載力超過警戒線,處於危機狀態,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載壓力過大,而城市支撐力隨人口增加而下降。

分要素承載力評價來看,水資源、生態、土地、交通設施均為北京承載力的短板。其中生態環境對北京發展的影響最大,水資源是北京發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資源緊缺正在成為北京發展的關鍵限制因素,交通基礎設施不堪重負最為突出。

中科院研究員石敏俊指出,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萬人,加上流動人口240萬計算,北京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19立方米,遠低於國際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標準。而現實水資源承載力只有1000萬人左右,相當於現有人口規模的60%,如果人口持續膨脹,南水北調的水量將會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所吞噬。「水危機已經成為影響北京及週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短板。」

此外,在土地資源承載力方面,北京後備土地資源空間也越來越有限。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彭文英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土地開發建設強度不斷擴大。北京市建設用地面積佔總面積的比重日益提高,年均以0.4%的比例增加,而人均耕地不斷減少。目前北京市土地利用率高達
87.37%,建設用地率為20.58%,全市土地開發利用率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到2008年末,北京市實有房屋建築面積為63937萬平方米。如果按照0.6合理容積率計算,北京市最大建築規模承載量可達到83160萬平方米,意味著北京還有19223萬平方米的房屋建築潛力。

對此,藍皮書主編之一、首都經貿大學教授祝爾娟表示,國內外大都市發展實踐證明,建設新城是疏解中心城市承載壓力的有效途徑。針對京津冀發展實際,在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要加快小城鎮建設,尤其應加快大都市週邊的新城建設,將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和部分產業向周邊轉移,充分發揮它們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對於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惡化,則要「開源節流」,跨區域水資源調入的同時控制人均水足跡,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採取綜合措施治理大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