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未來,韌性再生:那瑪夏民權國小的節能之道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重建未來,韌性再生:那瑪夏民權國小的節能之道

2013年04月05日
本報2013年4月5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經歷莫拉克風災打擊,校舍幾近全毀的高雄縣那瑪夏鄉民權國小, 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以「永續零耗能」為理念,融合了部落文化,於原鄉異地重建了嶄新的綠能校舍。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表示,民權國小不只是學 校,也是社區防災避難中心,而種種節能及搭配再生能源的舉措,更希望能成為能源教育的模範。

災後重建,安全至上

民權國小本是鋼筋混凝土的磚造兩層樓校園,莫拉克風災後,土石流沖進完全淹沒了一樓。而楠梓仙溪河床土石淤積,當地原住民甚至跟張楊乾開玩笑:如果想尋短,別從吊橋跳,因為土石堆已與吊橋同高,就算跳下去也不會死。只要再發生一次大水,整個村落非常危險。

張 楊乾認為,校園重建首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經不同專家驗證後,選定地勢較高且平緩的台地做為重建基地,離河床相對遠。但為何不直接原地重建?張楊乾表示,其 實日治時期部落是設在較高處,耆老們會告誡子孫不要居住在低地,可能會有蚊蟲侵擾、低灘地風險等等,國民政府時期開闢道路,部落為取得交通之便,才遷移至 低處,現在等於是回到從前居住地。

因應極端氣候需求而生的多功能校園

關於校園重建,除了諮詢專家意見,聆聽部落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也不可或缺。如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總召集人阿布晤便呼籲,重建不是要重建過去,而是「重建未來」!若是重建過去,只是用舊有方法重建,已不能符合愈發劇烈的氣候天災。

因此,曾打造北投綠色圖書館的建築師郭英釗,設計上除力求減碳、節能,也將「防災」納入重點。他以布農族的家屋獵寮為原型,將校舍內的空間分為社交區和居住區;中央有寬闊活動空間,兩旁的小隔間則是教室。

張楊乾說,當初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參考國外案例:在國小興建期,發生了福島核災,災民都到體育館避難,一開始大家可以忍受通舖,但大概7天後,心情會變得很浮動,也產生隱私需求,於是各自拿厚紙板做隔間。而民權國小的設計提供了公共與較隱私的領域,相對來說有撫慰功能。

民權國小的校舍空間兼具公共性和隱私性,做為防災中心時,中間就像是客廳,旁邊則是房間。

除了空間分配,此案執行時甚至以「氣候難民」做為切入點。張楊乾指出,許多國家都可能在本世紀中,因海平面上升被迫而離開自己的國土。而台灣降雨越趨極端,對生活在地質脆弱處的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能在大雨來時,提供妥善安置的場所,就成了首要考量。

民權國小在2012年2月啟用,5~6月時經歷幾場暴雨,前後啟用了3次左右,已實際發揮避難中心的功用,所有功能都順利運作。以10瓩太陽能跟風電做為「防災型」能源,讓原只能用7天的柴油發電,延長至10~12天,在道路、水電斷了之後,還能確保與外界保持聯繫,救援物資順利抵達。

回收元宵燈具鋼材,成太陽能板基座

民權國小的太陽能板,結合了原民文化的裝置藝術。體會到綠能可增加自給自足的「韌性」,讓人們有機會和時間應變、重建家園。今年元宵,台達電與新竹市政府合作,設置了環保節能的「永續之環」概念燈具,燈節展覽結束後,裁切了使用過的59噸鋼材,運送到民權國小,搭建成風雨操場,不浪費屋頂空間,再利用這些鋼材做為40瓩太陽能板的基座。

張楊乾表示,目前民權國小的電費2個月大概是1萬3千元左右,未來搭配太陽能發電,將可達到一年再生能源等同使用能源量的淨零耗能(Net-Zero)校園,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任何學校達到這樣的標準,是值得嘗試的目標。

至於風力發電大概3瓩,但經一年監控,效果不如預期。張楊乾說,規劃必須透過監控得知實際成效,針對不足的部份,將會通盤檢討,可能會將風機移到更合適的地方架設。

校園能源永續不是夢

而打造一所綠小學耗資多少?張楊乾表示,民權國小造價比的確一般學校高2~3倍,但耗資主因並非因為綠校園,而是因位處災區,建材運送上必須花數倍心力。

訂定用電標準,精算省荷包

以將舖設的太陽能板本身價值來說,大概兩百多萬(40瓩*6萬),當初估計供電需求約430瓩的裝置容量(含社區防災中心需求),但學校平日用電未超過50瓩,最新兩個月的帳單約1萬3千元,目前白天太陽能每月平均佔整天發電的比例的17%。

張楊乾建議,學校與台電談契約容量前,可先試算,檢討最耗電的是哪個部分,再對症下藥改進,將容量限制訂低一點。如此一來,即使超過限制被罰錢,整體還是划算,也對節能有所助益。

民權國小內的校園能源監控系統,上線就可看到目前共用了多少電。

好設計,節能自然省

除了再生能源,民權國小的節能效率高也與校舍設計有關,如學校屋頂是斜的,夏天開窗,可藉由南風帶進楠梓仙溪的冷空氣,直接把熱能帶走,尖峰時刻(如夏天)都不需開冷氣、使用台電的電;冬天時氣溫較低會結霜,緊閉窗戶就能保溫,而這都歸功於隔熱效果極好的屋頂。

張楊乾表示,熱傳導係數的標準是1,但他們採用0.25(u值越低,隔熱效果越佳),就是要告訴政府,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代替電熱。

首重節能,再想綠能

至於北部地區能否打造這樣的綠小學?張楊乾呼籲學校校長或老師,先從「節能」切入,綠能為輔。例如基金會輔導的新竹縣民富國小,在去年電價一片喊漲時,透過專家指導,學校電費不增反減。

他再以日本為例,311後,日本國民自發性發起減少尖峰用電運動,尖峰時間為9點到晚上8點,以夏天減少10%用電為目標。不管擁核或反核,節能都是我們必須花心力去做的一件事。

至於綠能系統的關鍵並非設置,而是在維修。儲能太陽能電池的維修費昂貴,理論上要可使用20年,才稱得上有節能效益。但若只用2年就壞掉,又沒錢買電池,就浪費了太陽能板原本的功用,僅淪為展示性的教具。

不過,對於北部學校使用綠能,張楊乾仍抱以正面態度。他認為發電量雖較南部來得小,如台北縣萬芳國小的太陽能板發電量約2瓩,但因北部是用電重鎮,節電產生的減碳效益也會比南部高得多。

環境教育:節能大學問

民權國小災後重新出發,綠能校舍成了極具前瞻性的建築典範,也是推行能源環境教育的絕佳場域,陸續舉辦了許多相關的課程和工作坊,今年3月底,也與主婦聯盟基金會合作,推出了第一個以「氣候與能源」為主題的綠繪本種子講師培力坊,未來預計也將規劃工作假期。張楊乾認為,校園環境教育的成功,來自校長、老師的投入,讓學生從節能中獲得成就感。

而觀念的扭轉及開枝散葉,則需更多師資努力傳達。畢竟光有好的工具還不夠,要讓節能概念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兩者才能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