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政權,為什麼可以決定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數百年那些人民的生活?」這是一個無比沉重的問題,也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探訪卡地布漂流木雕藝術家I-ming的「拿走」
4月11日,「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正式邁入第八天,徒步成員們似已慢慢習慣腳底累積數日的水泡。「我腳痛!」的旗幟在背後隨風飄盪,但腳上卻是一刻也沒閒下,一步接著一步,從花蓮縣鳳林鎮的北林部落一路北行。
這天設定的步行距離約20公里,就整日而言不算太長,但徒步成員的腳步卻是比前幾日更為急促,腳底的水泡好似化作人體氣墊,用疼痛換取速度。因為他們必須用一個早上的時間走完這段距離,好參加台東卡地布族人伊命(I-ming)下午在東華大學的漂流木雕開展儀式。
伊命的展覽名叫「拿走」,其中一個已經獲得Pulima藝術獎首獎的作品,名字就叫「拿走」。或許,站在原住民的位置上來看,要想理解「拿走」,得先知道原民百年的「被拿走」歷史。
被拿走的不只是土地,還有文化與價值
1877年4月15日,台灣鎮總兵吳光亮自府城啟程進入東部,沿著縱谷北上,在大阪(台東縣池上鄉)、璞石閣(花蓮縣玉里鎮)駐紮留下兵力,同時,基於後勤補給的考量,也沿著海岸線北上在成廣澳(台東縣成功鎮小港)、大港口設立糧局。當時的後山撫墾計劃主軸在於「駐紮該處,練兵屯田,以為久計」,這樣的軍屯政策,對東部原住民部落帶來嚴重的土地侵奪,或許也可視作東部原住民「被拿走」百年歷史的開端。
這「被拿走」的百年歷史從清政權到日本、再到現在的中華民國政權,從未間斷。不同的是,財團挾著大量資本參與進來,和政府一同以「觀光」、「經濟發展」、「開發」為名,持續進行這「拿走」的百年大業。
出自伊命手中的一件件作品,談的是原住民族的價值與傳承,以及百年來這些價值的失落。文化的累積需要數百年,但這百多年來,各個政權不但不著力於傳統價值的傳承與保存,反倒一再地試圖將它們「拿走」,拿走了土地、拿走了生活形式,然後,到了今天,還試圖拿走人們對傳統的堅持。
為什麼不能順應自然,而非得「人定勝天」?
「走到石門洞時,我看到一個『人定勝天』的石碑,我受不了,一直哭一直哭,這趟旅程對我來說,好像就是不斷地見證土地悲歌。」路隊長饒愛琴說。
這天晚上的分享會很特別,從徒步行動開始以來,都是徒步成員們拜訪各部落,傾聽部落的故事,並蒐集部落意見。但在東華大學的這個晚上,來自全校各院的老師、學生們齊聚一堂,為的卻是聆聽徒步成員們幾日來的心得與感受。
成員們用投影機將每日紀錄的照片一張張地投射在白色的牆上,「我認為,我們一起守護著的是人與身邊環境、小事物的關係。」「我的腳真的好痛!」「我聽了好多部落的故事,同時也理解了部落面臨的困難,看到願意回家鄉努力的年輕人,真的好感動。」「為什麼政府要在比西里岸的海邊放置那麼多的消波塊?海水往下侵蝕底層沙後又得重新再丟,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東海岸景觀嗎?」一開始還略顯羞澀的成員們,很快便開始搶奪麥克風熱情分享。
不要複製西海岸的憂傷
阿吉是一個統計系畢業,喜歡彈吉他唱歌的年輕人:「我畢業後就去澳洲打工旅遊,在那兩年中學到的,是用旅行的心情重新認識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回台灣後,我開始到蘭嶼、台東打工換宿,重新認識台灣。我在澳洲當導遊,發現澳洲對大堡礁的環境保育每年為他們帶來兩億元的觀光收入,看到澳洲的經驗以後,我更感受到台灣的美好。台灣最棒的資源就是天然的環境和原住民的歷史,所以我這次選擇用雙腳,跟大家一起感受土地、守護土地。」「吳晟老師有一系列詩作叫作憂傷西海岸,我們希望東海岸不要複製西海岸的憂傷,所以特別來參加這次的活動」莊芳華是著名詩人吳晟的妻子,她用沾染上詩意的口吻如此說著。
「還我河山,不要劇場!」
「捍衛祖靈,拒絕遷葬!」
「我要沙灘,不要水泥!」
「美麗灣,拆拆拆!」
在分享的每一個段落,總會有某個熱情的成員突然領著人們大喊。你在那邊唱,我在這邊和。此起彼落的口號和歌聲總會找到彼此的韻律就這麼和鳴。
接著一聲「來吧,我敬你!」現場看見都蘭敬著卡地布敬著比西里敬著大港口又敬向太巴塱、吉拉卡漾、客家、閩南和澳洲,這裡的人們就像是一家人,因為他們都正盡全力的嘗試,試著守護他們所珍惜的價值與傳統。
「如果愛上這片土地是個錯誤,那就讓我們繼續錯下去吧。」在人群中,達卡鬧大聲說。
※「拿走」伊命作品展資訊:
《東台灣當代藝術八個浪》年度接力展 第二個浪
展出地點: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大樓大廳
展出時間:2013/04/11~2013/04/26
網址:http://www.carts.ndhu.edu.tw/
※ 4/20守護東海岸 420上街
集合時間:4/20下午1點,於東區頂好市場集合出發
頂好市場→忠孝東路→建國南路→台北美麗信花園酒店→八德路→忠孝東路→林森南路→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凱道。
※報名2013不要告別東海岸,凱道音樂會志工、報訊護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