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水里長馮詠淮 獲防汛志工傑出貢獻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護水里長馮詠淮 獲防汛志工傑出貢獻獎

2017年05月10日
本報2017年5月10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水利署日前舉辦「防汛護水志工」績優表揚大會,身為第三大隊一員的台中市后里公館里里長馮詠淮,獲選唯一的個人傑出貢獻獎。馮詠淮不僅關心汛期水情、熱心通報,也強力監督水利開發案,他在「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相關會議中,積極出席、提出疑點,護水愛鄉、替水資源永續和農民用水權益發聲的義舉,也被列入獲獎理由,成為500位績優志工中非常特別的一位。

對於獲獎,馮詠淮表示,個人得獎不是重點,因為這是整個團隊共同付出的結果;而他監督開發案,也是為了確保任何發展方案能做到最好,政府要發展經濟也應兼顧農業用水,否則農業生存出問題,也會影響民生。

馮詠淮獲頒 2017年水利署防汛志工特殊貢獻獎

水利署長賴建信在表揚大會上,與馮詠淮合影。蔡佳璋攝。

馮詠淮現年62歲,已擔任四屆公館里里長(包括台中縣升格前為兩屆村長),從2000年志工隊成立時即開始擔任志工。水利署5日在高雄勞工勞工局大禮堂舉行表揚大會,由水利署長賴建信授予他傑出貢獻的殊榮。大會手冊中並載明,他「每當風災來臨,總是跑在第一線,曾多次於颱風豪雨期間通報需緊急處置資訊」,包括2013年潭美颱風、2015年蘇迪勒颱風期間沖毀道路設施的多起案件,均有他通報的貢獻。

而在「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案件監督方面,大會手冊中記載,「10年前水利署提出『大安大甲溪聯合輸水計畫』,但因工程經過斷層帶,又有剝奪農業用水之虞,引發后里居民強烈反對,馮詠淮身為地方里長,積極參與相關協商、說明會議,為當地環保、生態及農業爭取權益,致力達到多贏局面……」

馮詠淮獲頒 2017年水利署防汛志工特殊貢獻獎

大會手冊上描述馮詠淮的護水事蹟。

回顧馮詠淮的護水事蹟,其實遠不止於此。他在國科會(科技部前身)選定后里作為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後,即投身反中科運動。之後水利署提出「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計畫(類似越域引水),以及相關的后里淨水場開發,也都有他出席監督的身影──2013的環評結論,已確認后里淨水廠「不予開發」,聯合輸水計畫在2013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結論,之後重新進行環評程序,目前進入二階環評過程中。

2006年,后里農民針對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環評結論提起行政訴訟,2010年獲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但環保署以「補作審查」解套,而非認定環評結論無效;對此農民再提公民訴訟,2014年以和解收場,環評重啟,科技部並出資成立「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2017年成立運作。這麼多年來,馮詠淮和多位在地農民均積極參與其中,護水愛鄉,獲特殊貢獻獎,可說實至名歸。

馮詠淮2016年參加中科三期七星基地二階環評。本報資料照片,陳文姿攝。

馮詠淮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謙遜表示,「榮耀不是重點,地方服務地方才是重點」。他說明,防汛通報是整個團隊的貢獻,從上游到下游,都有志工在作第一線觀察,看到有設施受損就通報第三河川局處理,「非常高興的事情」,「畢竟我們都是住在大安溪旁」。

他也說,開發案環評相關的大小會議不下百次,他參加期間是為了讓環評委員能夠深入了解在地的狀況,看出開發單位資料的不足,因為畢竟環評委員不是一天24小時都待在地方。他不是反對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也要兼顧到農業,農業無法生存,也會影響民生問題」,如果工程造成灌溉水短缺,會導致地下水流失,造成生態等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希望從最基層的觀察角度,把開發對河川、對農業用水的影響,報告給環評委員知道,「把環境照顧到最好。」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