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漁船 | 環境資訊中心
廖鴻基

遠洋漁船

2002年02月01日
作者:廖鴻基

今年春天,因為想看看漁市拍賣而走到高雄前鎮漁港。時間不對,漁市沒看成,只好沿著港邊走,看看漁船。

沒想到那天我看到的都不是我熟悉的沿近海漁船,這個港停泊的幾乎都是遠洋漁船(後來才曉得前鎮漁港是台灣目前最具規模的遠洋漁港)。遠洋漁船都是鐵殼船,排水噸數從二百噸到形似貨輪數千噸的都有。我看傻了,這麼壯碩美麗的漁船一一打破了我對漁船的既有印象。港邊有幾艘鮪釣船在卸貨,漁獲凍成像冰棒一樣,從船艙裡用吊車一網袋一網袋的撈吊出來。聽港邊工作人員說,一艘遠洋漁船將這樣卸貨持續好幾天之久。

轉個彎,我又看到了另個碼頭停泊的圍網遠洋漁船,這種船一點不像漁船,無論船身、船形、瞭望桅桿……整個讓人感覺這是一艘美麗的艦艇。圍網漁船船邊無數的貨車來來往往,米、菜、肉等補給品,一車車的送進船艙。圍網漁船在作最後的整補,它們即將出航作業。整個前鎮漁港熱鬧、忙碌,這是一般漁港少見的繁榮氣氛。

聽說遠洋漁船一出了港,下次回來就有可能是一年以後,有些還是繞地球一圈回來。我們遠洋漁船的漁區遍佈全球各大洋,我們擁有二百噸級以上的遠洋漁船一千一百多艘,包括魷釣、鮪釣、拖網及圍網四種遠洋漁船。台灣遠洋漁船造就台灣成為全球第六大漁業國,而且,與我們遠洋漁業合作的國家遠高於政治上的邦交國。

一個海島國家難免陸域褊狹,難免自然資源有限,離開海岸線往海洋發展是海島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廣義的海洋文化。我們的遠洋漁船做到了,而且做得相當有格局。只是,難以理解的是,這樣美麗的事情,這樣美麗的船隻,竟然台灣民眾大多並不熟悉我們的遠洋漁業。

台灣不是沒有海洋文化,我們的遠洋漁船離開資源有限的海島航向大海,向外開展,在全球各地設立漁業基地,我們的遠洋漁業可說是台灣大洋文化的代表。

我站在港邊想像遠洋漁船的船員們,他們一離開這座島嶼,就將長時間海洋裡馳騁。我想,台灣家鄉在他們的概念裡一定是一座海島,而且是小小一個島國。我也想,若是攤開一幅世界地圖的話,他們看圖的觀點和我們的觀點必然會有所不同。

我喜歡海,喜歡航行,所以我羨慕他們。站在港邊,我告訴自己——「我要搭這種船出海!」我瞭解,這可能只是一時的浪漫情緒或是過度的憧憬。

沒想到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浪漫的情緒也好,過度的憧憬也好,這個想望堅持著,而且一點一滴的實現。這個冬天,我將搭乘一艘魷釣搬運船從前鎮漁港出航。我將在遠洋漁船上與船員們一起生活,我將記錄他們,報導他們。

離港出航前,有許多朋友說羨慕我夢想成真;也有朋友告訴我,那只是距離的美感,遠洋漁船上的生活絕不會如我所想像的輕鬆,朋友們認為,我將有一段苦日子要過。無論如何,我是愉快的,多年海上經驗使我瞭解,勇於承受及跨越海洋所設的門檻,我將會漸漸觸摸到海洋的寶藏。我將誠心誠意,盡自己的能力寫下台灣的大洋文化。
 

本文原刊載於2001.12.15聯合報/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