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裝置藝術節(二):駐足與觀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藝術

關渡自然裝置藝術節(二):駐足與觀看

2006年05月31日
作者:關渡自然公園

2006年4月23日夜間,Josho從陽光普照的加州飛抵當時大雨傾盆的台北,難耐的濕氣與高溫成為這位大男孩的第一個挑戰。然而,提前一個星期抵台並沒有為Josho帶來更多的創作時間,連日大雨淹沒了原本計畫裝置的基地,另覓地點成了第二道關卡。而Josho選用的竹子不如在美國慣用的楊柳柔軟、有彈性,則是Josho下一個要面對難題。

深入水岸的棚架爾後的兩週,Josho時而戴著斗笠、著上雨衣,在雨中削竹、標記,時而換上背心輕裝、露出各式的刺青圖騰,在35℃豔陽下揮汗。漸漸地,竹子搭建的架構露出的「駐足與觀望」雛形,一條隧道從陸域深入泥灘地,在水域邊緣開出一爿空間,打破人與水生生物的距離。為了讓作品作安然度過展期中無可避免的颱風季,也為了提供參觀者安全無虞的活動場地,Josho在結構搭建完成之後,親自攀上竹架,或立或坐、或搖或晃,為主架構的穩固度作了最完善的安全保障。

蘆葦是關渡濕地陸化的象徵,其生長分部及面積控管是關渡自然公園棲地管理工作的一環。Josho選擇蘆葦作為其廊道遮蔽的素材,不僅符合「就地取材」的原則,在意義上也符合園方棲地管理的精神,更是資源再利用的展現。從另一個較為感性的角度來看,蘆葦在採集、編織為廊道之後,色彩由碧綠轉為金黃,提供視覺上多樣的變換,而蘆葦難以言喻的清香,更帶來前所未有的嗅覺刺激。這些一般人鮮少有機會感受的「蘆葦之美」,都在天然素材轉為藝術形式之後,讓人得以心領神會。

絕佳的觀望之地在蘆葦的遮覆之下,「駐足與觀望」廊道內的晦暗光線減少人影活動的呈現,降低對生物利用周遭環境活動的驚擾,讓人類與濕地萬物只有一牆之隔,創造出可以親近大自然樣貌、演替及律動的空間,與一般賞鳥牆的設置原理異曲同工。但對Josho而言,「觀望」的功能即使重要,能吸引人「駐足」才是更精神層面的目的,因此Josho在廊道內貼心的設置竹椅、巧妙的開窗設計,在在引導人類和諧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期待人類藉由在其作品中的思索與體悟,持續關懷這片土地。

藝術家自述

作品名稱:駐足與觀看

作者:Josho(美國)

媒材:竹子、蘆葦、楊柳、鐵絲

一個與自然和諧的空間我試著創造出一個讓人可以親近大自然樣貌、演替及律動的空間。在闢建這個空間的過程中,我也試著建構一條讓人類可以更親近、更和諧地與大自然接觸的道路。這個創作,期待持續在在工業化後的文化中,持續為生態永續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