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休耕田 蟹稻共生一地雙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活化休耕田 蟹稻共生一地雙收

2013年07月21日
摘錄自2013年7月19日中央社苗栗縣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苗栗縣自中國大陸引進「蟹稻共生」技術,試驗田的稻米19日收成,放養大閘蟹生長狀況良好,未來將擴大推廣活化休耕農地。

苗栗縣政府首度引進大陸「蟹稻共生」技術,102年分別在頭屋鄉外獅潭及苑裡鎮規劃總計4分半的水稻田做為「蟹稻共生」試驗田,苗栗縣長劉政鴻19日偕同漁業署副署長葉日耀視察並下田收割。

苗栗縣大閘蟹養殖發展協會理事長范賢達指出,頭屋及苑裡兩地「蟹稻共生」試驗田,共放養4500隻大閘蟹,目前每隻平均重量約有3、4兩重,稻穀收成估計逾4000台斤。

劉政鴻表示,縣內二期稻作休耕農地面積約1萬公頃,「蟹稻共生」計畫可同時種稻、飼養大閘蟹,可說是「一地雙收」;若今年成效良好,未來可擴大推廣,活化休耕農地,替農友創造新商機。

苗栗縣大閘蟹養殖發展協會指出,收成後的「蟹稻」米香彈牙,有機無毒,已生產創新品牌「蟹間稻」對外銷售,市售價格1公斤新台幣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