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灣參與聯合國Rio+20永續發展高峰會的官方與民間團體,昨(22日)展開共同座談會,分享台灣參與國際會議後的持續追蹤情形。
座談會由官方代表團團長、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以及民間代表團團長、清大社會系教授王俊秀共同主持。葉欣誠表示,環保署9月13日將辦理「永續發展國際論壇」,屆時希望民間踴躍參與,督促政府在落實國際永續發展共識上的作為。
包括環保署、林務局、漁業署、經建會機構代表組行政院永續會代表團,參與Rio+20永續發展高峰會回台後,已進行大會產出文件分析,應用於現行相關的永續發展策略推動;包括由經建會負責召集,在2012年11月成立「綠色經濟專案小組」;並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知識平台自願性承諾」網站登錄自願性承諾。
民間團體方面,由東海大學環工系副教授陳炳煌提出的「22運動」──將每年一度的422地球日推廣為每季、甚至每月一次的行動,已透過民間的平台,以結合綠色市集的方式,持續進行中。
王俊秀也報告指出,民間團體參與國際永續發展事務的努力,已讓國際社會看見。在聯合國體系下成立的「國際NGO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簡稱WANGO),2014年可能將在台灣舉辦會議。而由王俊秀在國際間奔走設立的United NGO(同樣簡稱UN),預計將在台南市設立總部,目前獲得台南市長賴清德全力支持。
永續發展 避免淪為零碎化、世俗化
座談會中,從21年前,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首次在巴西里約舉行時,即第一時間參與,並把此觀念帶回台灣的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台大法律系教授葉俊榮也共同出席,象徵台灣民間國際參與不間斷(此高峰會為每10年一次)。
葉俊榮曾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在2002年高峰會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時,以官方團團長身份與會。
他以關注永續發展21年的經驗指出,他非常擔心現在「永續發展」這個詞雖然已經非常普及,愈來愈多人在談論,卻也形成「任何事情,只要對環境有一點好處,就宣稱是永續的」的世俗化現象,而談論「跨代正義」、「承載容量」(carrying capacity)與 「量能建構」(capacity building)等根本概念的人卻消失了,追求結構上、體制上變革的力量也消弱了,流於「零碎化」。這是必須要注意的現象。
在21年前連政府部門都不清楚「永續發展」和各項國際環境公約的時代,把永續發展、地球日等觀念引進國內的方儉則建議,永續發展要提供經濟誘因,不要道德說教,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