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垃圾減量 台東不需焚化爐 | 環境資訊中心
廢棄物政策環評

獎勵垃圾減量 台東不需焚化爐

2002年02月19日
作者:劉炯錫 (台東師範學院教授)

台東縣政府多年前在行政院環保署約可補助十億元的鼓勵下,跟著爭取設置焚化爐,並已於八十九年八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由於焚化爐預定地附近居民與民意代表,以及地方環保人士持續反對,但縣府已與達和焚化廠投標組合簽約,若不興建焚化爐,可能須賠償數億元。本人基於經濟、健康、環保及景觀等多重考量,建議環保署將補助焚化爐設置經費轉化為獎勵地方垃圾減量基金,如此台東不必蓋焚化爐,還可合乎環保原則地解決垃圾問題。

台灣各級環保機關與環工學者過去普遍認為台灣很難推動垃圾減量,焚化爐為不得不的垃圾處理政策,本人頗不以為然。台灣的垃圾減量空間很大,姑不論從上游廠商開始減少包裝,光從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就可讓垃圾減量至30%以下。以台東市二、三年來實施垃圾減量的成效來說,民國八十年代台東縣每日垃圾量約300公噸上下,其中台東市佔約一半強。自從台東市公所於八十七年八月起實施垃圾不落地與資源回收後,每日平均垃圾量已從150餘噸,降至約100餘噸。去年十二月強制資源回收後,更降至八、九十噸。資源回收率也從八十八年下半年剛開始實施時的16%,緩慢增加到九十一年一月份的26%。檢視台東市垃圾仍以廚餘佔最大宗,市公所已提出廚餘利用計畫,預計可再減少垃圾量40%,若再增加回收站、加強廢玻璃、電池的回收,以及對各事業單位的督促等多元努力,台東市公所每日垃圾量可望降至50噸以下。以此換算,若台東縣境努力推動垃圾減量,未來全縣垃圾量可望每日平均在100噸以下,將不足預定的台東焚化爐要持續燃燒以保持高溫所需的一個機組150噸、兩個機組300噸之需要。

垃圾減量、廚餘等資源回收利用,可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產品生產時的污染,垃圾分類讓環境更合乎衛生,運送過程少臭氣沖天,同時不必懷疑廠商有意無意排放毒氣,或擔心垃圾量不足導致燃燒溫度不夠高而產生戴奧辛等致癌物質,相信這才是合乎環保原則的作法。尤其台東是無煙囪的淨土,觀光是本地未來較有希望發展的產業,焚化爐預定地緊臨海濱綠色長廊自行車道,一旦興建營運,對產業發展至為不利。更何況其處理垃圾成本較目前衛生掩埋高昂許多,也很不經濟。

這幾年來,國內外對焚化爐利弊的辯證不少。越來越多台東縣民也從非焚化爐不可的迷失中覺醒過來,反對興建焚化爐已普遍反映在這次基層選舉的政見中。但台東縣政府即使改變政策,不擬興建焚化爐,按合約須賠償達和公司數億元,這對常發不出員工薪水的縣府,情何以堪?本人身為當時台東焚化爐設置案時的環評委員,環評會議時,環保署還特別派員推銷焚化爐的好處並說明中央的獎勵條例,以台東若興建300噸級焚化爐一座約20億元經費為例,中央將分擔半數。既然垃圾減量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環保之道,台東市民已達成初步績效並提出進一步垃圾減量計畫,建議環保署轉化大筆補助興建焚化爐的政策,提出一套高額獎勵垃圾減量的辦法,並協助縣政府賠償焚化爐廠商可能的損失,相信應可達成環境保護、居民健康、經濟利益的多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