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優先,餐具放一邊? 三級警戒留下的環保外送課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防疫優先,餐具放一邊? 三級警戒留下的環保外送課題

2021年08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祖菱報導

今年5月起COVID-19疫情升溫,台灣進入第三級警戒,餐廳只允許外帶服務,外送平台叫餐更是成了民眾防疫日常。然而在「防疫優先」的呼聲下,仍有不少消費者苦心尋覓環保的外送選擇。循環餐具租借新創公司「青瓢」便參考國外作法,在雙北地區提供使用循環餐盒的外送服務。究竟環保外送能不能在台灣市場找到立足之地,防疫與環保之間的平衡又該如何拿捏?


台灣今年5月進入疫情三級警戒,使得一次性餐具垃圾大幅增加。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事實上,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回應外送需求大量提升的挑戰。「外送到府服務」以及「循環容器革命」這兩大項目,已被市場諮詢公司INNOVA及其旗下媒體PackagingInsights的報告列入2021年度的主要包裝趨勢。

外送能選循環容器嗎? 雙北有青瓢、台南有好盒器

在台灣,叫環保外送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循環餐具租借新創公司「青瓢」與環保外送服務平台「Miss Eco 一口覓食」合作的雙北地區外送服務;另外一個則是循環餐具租借新創公司「好盒器」跟知名外送平台「Foodpanda」的「愛地球外送」服務。

青瓢團隊在疫情二級升三級警戒後,參考了美國紐約的新創公司「DeliverZero」模式,在雙北地區提供使用循環餐盒的外送服務。青瓢社群專案經理潘欣妤表示,DeliverZero有兩種回收模式,一種是餐盒送到府上後,可以親自拿回餐廳;另一種是下次點餐時,一併將餐盒交給外送員,由外送員送回餐廳。消費者有6週的時間可以歸還餐盒。

潘欣妤說,因應三級警戒,減少民眾外出染疫風險,青瓢這次只開放外送員回收餐具的模式,消費者食用完畢,會由物流商「Lalamove」派員回收餐具。

從宅配年菜概念出發 安心家庭餐測試消費者接受度

青瓢團隊也發現,不少人在家工作期間,還要為全家人準備三餐,但疫情期間又不方便每天上菜市場、超市,於是花了兩個禮拜規劃推出「安心家庭餐」。

安心家庭餐訂購系統由青瓢獨立運作,從聯絡顧客、設計表單、尋找容器到物流箱規劃,完全一手包辦。

「這次的安心家庭餐比起之前的外送,比較像宅配年菜的感覺。」潘欣妤說,當初合作的店家只有愛米菜、拾福青果兩間,但青瓢團隊在後台發現,有300多名民眾有意願訂購餐點,顯示的確有不少消費者在尋覓環保的外送選擇。

因應疫情三級警戒,新創團隊青瓢提供「「安心家庭餐」。圖片來源:青瓢提供

不過,安心家庭餐最後銷售量只有約53件,青瓢團隊坦言並不理想。隨著疫情趨緩,青瓢團隊打算在9月底暫停這項服務。不過潘欣妤說,會把這次推出安心家庭餐的經驗,應用在未來的年菜外送上,若有下一波疫情來襲也可以馬上應變再推出。

「一次性」不等於無菌 循環餐具更能確保清消衛生

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後,不少民眾為避免接觸病毒只選用免洗餐具。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明,病毒傳播的途徑是透過飛沫;《自然》期刊的一篇報導也提到, 病毒以表面接觸傳播的風險很低。

綠色和平一份邀請國內公共衛生專家簽署的聲明提及,即使是一次性餐具仍有風險,因為製造商無法確保在製造及包裝的過程為無菌,且無法保證存放及運輸過程中不被污染。一次性物品不會比可重複使用的更安全,而且經短暫使用後丟棄,可能還會造成廢棄物大增,成為潛在的病毒中途站。

相較於一次性餐具於潛在地下工廠可能難以落實清消的疑慮,潘欣妤表示,循環餐具若能夠妥善確保物流、倉儲等環節的衛生安全,同時以高溫烘烤確保乾淨無菌,就能成為替代一次性餐具的安心選擇。例如安心家庭餐的回收清消,便是交給長期合作的專業清洗廠處理。

疫情之下 美國、新加坡、法國減廢腳步並未停歇

從地方環保局統計數字來看,台南市台中市今(2021)年5月的資源回收量,都較三級警戒宣布前成長。同樣的狀況在國外並不陌生,外送平台興起加上疫情,讓一次性餐具成了新的垃圾製造源頭。

除了DeliverZero,美國南加州新創公司「In Good Company」也在疫情的影響下,於去(2020)年底發起了循環家庭餐的服務,利用循環餐盒將一系列合作店家的冷凍美食直接外送到府,目前服務範圍已經由聖地牙哥擴張至洛杉磯的餐廳及消費者。

政策方面,新加坡官員在疫情期間鼓勵民眾自備環保容器,期望降低一次性餐具危害環境及公共衛生。

法國的禁塑令也照常上路,包括在今(2021)年1月1日起,禁止在開放場所免費發送瓶裝水或瓶裝飲料、禁止生產和進口一次性塑膠袋等,盼能實踐2025年底100%減少非必要一次性塑膠包裝的目標。

疫情與循環容器不相斥 國外嘗試找回平衡

今年5月是台灣民眾首度面對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使用一次性餐具似乎成了「必要之惡」。潘欣妤認為,相較於國外,台灣並沒有看到太多新的環保模式出現,反而是常聽到「三級警戒狀況下,我們可不可以先不要做環保?」

潘欣妤說,藉由國外的環保外送案例,可以發現在疫情反覆之下,已經有其他國家可以找到平衡防疫與環保的辦法。讓店家可以在不違反防疫規範下,允許消費者可以使用自己的餐具,或是放心地使用循環容器。

潘欣妤認為,過去台灣探討垃圾減量議題,往往著墨於回收再利用的階段,談論回收效率以及回收轉換之成效。但即便台灣的垃圾回收率遠高於全球,近年來卻頻頻出現廢棄物過多、垃圾掩埋場以及焚化爐超載等問題。他認為,這些現象一再提醒台灣民眾,從使用自備容器或循環容器等方式源頭減量,才能真正控管垃圾量。

作者

許祖菱

傳播科系畢業後曾任新聞外電編譯、採訪編輯、自由影像工作者,現任職專注綠電與碳權趨勢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