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2日
摘錄自2013年9月1日澳門日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澳門黑沙環海濱至關閘一帶沿岸近日傳出陣陣惡臭,水面明顯漂浮着油污及一大片黑色水體,更夾雜着膠樽、紙盒等生活垃圾,臭氣熏天,途人與附近住戶影響甚深。有環保團體憂慮因應經濟發展,小城生態環境將無可避免受到人為干擾。
各界對發臭源持不同看法,民間認為是濕地附近的港珠澳大橋填土工程,減慢和減少流入濕地的水流,導致內裡的生物暴曬引發臭味;當局人員則估計與該區公共渠網的污水泵房維修有關,衆說紛紜。姑勿論成因何在,破壞了候鳥棲身之所已是不爭的事實。
據統計,在澳棲息的珍稀鳥類特別是黑面琵鷺,全球祇有百分之五會於每年下旬途經澳門,作為南遷繁殖的中轉站。小城顯然肩負着保護野生候鳥的義務,但近年工程不斷,候鳥棲息地正不斷萎縮。因此,關閘對開沿岸水體發臭事件的後續跟進工作,將體現當局對本澳僅存的生態環境關注程度。
有環保人士指出,該幅濕地是泥沙淤積而成,成形亦不過十年,過去因青洲建設跨工區,候鳥尤其是白鷺便飛往關閘對開濕地棲息,自成一國。如今該處卻形成死水區,濕地隨時不保,當局應盡早撤離數條污水排放口,或在污水口設集水池,繼而建造紅樹林,起除臭、清淤、美化,以及維持現有底棲生物的生態系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