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景知多少 十大票選藏玄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地景知多少 十大票選藏玄機

2013年09月05日
本報2013年9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苗栗三義火炎山暫居第9名。(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台灣十大地景票選活動」已於8月15日展開,目前票選活動正熱烈進行,票數進入拉鋸階段,林務局昨(4日)發布截至目前前40強名單,其中女王頭君臨的「野柳」拿下第一名,「日月潭」、「玉山主峰」緊追在後,而民間動員催票的「台北桃園藻礁」排名第6。為心目中最具台灣特色的地景投票,15日前仍有機會!

林務局表示,台灣因地質發育背景特殊,造就豐富的地景多樣性,也孕育出多樣性的生物及生態資源,許多特殊地景皆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保存的珍貴自然資產。此次票選活動,主要在讓民眾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有哪些地景資源,並選出心目中的十大地景。

林務局強調,十大地景與觀光遊憩景點有所不同,其著重在保育、環境教育與科學價值等功能上,而在保育之餘,適度的地景旅遊或結合在地產業發展的生態旅遊,將是在地社區未來可以操作的另一條路。

林務局自2009年委託地景保育研究團隊,花費4年時間完成登錄全國341處地景保育景點,並評鑑出48處國家級、293處地方級地景。

台灣地景知多少?林務局有話說

林務局指出,就目前公布的前40強名單中,許多都是較有名氣或民眾熟知的觀光、登山景點,而較陌生的地景點則得票數落後,並不稍減其魅力。林務局列舉幾處遺珠,供民眾參考。

台東「利吉惡地」與「卑南山礫岩」:具國家級價值,其呈現出月世界的外觀,更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交接的出露點,充滿複雜的錯動和剪移的地層,為板塊聚合帶的產物;其以剪碎變形的泥質填充物為基質,夾雜種類繁多且大小不一的外來岩塊,也可稱為「利吉混同層」。一般地球板塊交接帶多位處深海中,能於陸地上看見的區域可說是相當罕見,因此成為各國地質學家來台研究板塊碰撞現象的寶地,就科學觀點來看,甚至具有國際級自然遺產的價值。「利吉惡地」隔著卑南溪與「卑南山礫岩」(俗稱小黃山)相望,這2處地景由富源村高處觀景台遠眺就可一覽全景。

台東利吉惡地。(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桃園「草漯沙丘」(漯音同踏):北台灣盛行東北季風作用下,難得發育良好的沙丘群,海岸沙丘綿延壯觀,是台灣著名的沙丘地形。

桃園大園鄉的草漯沙丘是台灣著名的沙丘地形。(圖片來源:林務局)

南投「九九峰自然保留區」與台中霧峰「烏溪卓蘭層剖面」:走南投國道6號時一定會看到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以及烏溪卓蘭層剖面,出露在烏溪河畔的裸露岩壁常吸引人的目光,這是因為砂岩、頁岩兩者間岩性抗蝕程度的不同,加上岩層的傾斜,逐形成凹凸的山嶺,稱為豬背地形,從烏溪南岸遠眺北岸崖壁,可見宛如階梯狀的山嶺綿延約2,500公尺。

溪卓蘭層剖面是出露在烏溪河畔的裸露岩壁常吸引人的目光。(圖片來源:林務局)

南投「武陵眉溪砂岩剖面」:由武陵農場售票口進入到萬壽橋頭,在右側常見到一個類似三角形的大岩壁,這就是眉溪砂岩出露的「武陵眉溪砂岩剖面」地景,呈現接近垂直狀態,是受到劇烈的造山運動影響,使得原本水平岩層傾動成近乎鉛直狀的結果。

武陵農場萬壽橋頭的「武陵眉溪砂岩剖面」地景呈現接近垂直狀態,是受到劇烈的造山運動影響,使得原本水平岩層傾動成近乎鉛直狀的結果。(圖片來源:林務局)

花蓮「鱉溪小天祥峽谷地形與文化景觀」:屬於文化地景與自然地景兼具的複合型資產,融合了峽谷、河階、梯田與水圳的和諧地景,孕育出當地阿美族族人賴以為生的吉哈拉艾部落。

「鱉溪小天祥峽谷地形與文化景觀」融合了峽谷、河階、梯田與水圳的和諧地景,孕育出當地阿美族族人賴以為生的吉哈拉艾部落。(圖片來源:林務局)

馬祖「一線天與烈女義坑」:一線天與烈女義坑是東引島上相距不遠的2處地景;雖同為海蝕溝地形,一線天為海水侵蝕節理面後逐漸發育成為海蝕溝的初期型態,然而烈女義坑則是海水侵蝕的極盛期已過,現今的海浪侵蝕作用已經無法持續加深與加寬的穩定狀態,因此在這兩個地景可以見到同一機制的不同發育階段,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及景觀美質的地景點。

「一線天與烈女義坑」的一線天是海蝕溝地形,為海水侵蝕節理面後逐漸發育成為海蝕溝的初期型態,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及景觀美質的地景點。(圖片來源:林務局)

屏東牡「阿塱壹古道海岸」:地層屬於「潮州層」,廣泛分布於恆春半島楓港溪以北地區,地形景觀以陡坡、礫灘為主要架構,海岬處有海崖與濱台地形、河階地、沒口溪的河口礫石灘組成的河口地形,雖然因道路開發事件而聲名大噪,但民眾的印象常只在於它是古道而想進入健行,確沒留意當地有著相當豐富多樣且特殊的地質地形景觀,目前已由縣府指定為自然保留區予以保存,申請進入的民眾在踏勘健行之餘,可別忘記細細品嚐原始海岸地景之美。

阿塱壹古道海岸多樣且豐富的海崖地形。(圖片來源:林務局)

陌生的地景名稱下也藏有不凡的科學與景觀美質價值,林務局建議投票前先查看各區地景詳細介紹,進一步認識後,或許就會有不同的票選想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