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設施,非要斥資數十億作水泥化、攔截河川生態的水壩工程?7日在來義鄉林邊溪上游的喜樂發發吾部落,來自全台20名公民記者,實地走訪與部落相伴的二峰圳,親身體驗這項90年前建造的水利設施。水利專家、屏科大工學院院長丁澈士介紹,二峰圳替鄰近部落與社區帶來的豐沛水源,前人治水的智慧,不僅能將工程融於自然、與自然共存,更能在最少經費下達到最大的穩定供水效益。
這群公民記者是「屏」水相逢環境新聞編採營的學員,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合辦,結合編採經驗分享與實地採訪,透過參訪活動,即時運用所學實作。體驗過二峰圳的水利設施後,有學員表示,台灣人想到水利工程,總是想到要蓋水庫,但實際上還有別的選擇,需要更多人把這類範例傳遞出去。
丁澈士說明,林邊溪逢冬季為枯水期,無法提供穩定的灌溉與民生用水,日治時期的90年前,台糖株式會社為了經營附近的農場,請水利專家鳥居信平協助規劃水利設施。解除缺水危機,鳥居信平不設置水庫,選擇看不見的水利工程──地下堰體,90年來,這個「地下水庫」持續而穩定的提供來義地區的灌溉、民生用水,每日可供水20萬噸,而建造經費約略等於當前的6億新台幣。
丁澈士解釋,當時鳥居信平觀察發現,林邊溪冬季枯竭時,水流並非真正消失,而是潛伏到河床下,形成地下伏流。於是鳥居信平在林邊溪埋下地下堰堤──二峰圳,攔截潛伏在河床底下的地下伏流,解決了每年冬季的缺水問題。
二峰圳攔下的地下伏流,經過河床土石的層層過濾,加上設置在二峰圳的濾層,引入灌溉渠道的水質,清澈見底。學員們跟著丁澈士,到溪畔與水圳進水口參觀,了解眼前清澈的流水與河道上的黃濁溪水同樣來自林邊溪,都感到相當驚訝。
二峰圳清澈的水質也深獲居民信賴,灌溉之外,二峰圳也是鄰近居民日常用水的來源。為了保持飲水清潔,渠道劃分為飲水區和戲水區,而戲水區就是部落孩子們最佳的消暑去處,部落解說員賴秋英如是說。編採營的學員們當然沒放過這個戲水的好機會,紛紛捲起褲管下水去,清涼的溪水,消解了整日的暑氣。部落解說員在岸上學員講述部落與水圳的歷史,就像著迷於古老神話的孩子,學員們圍繞著賴秋金,詢問更多有關部落的故事。
解除冬季水荒問題,並不足以使二峰圳變得特別。
部落解說員賴秋英導覽時介紹,鳥居信平為了建造二峰圳,花了4年時間來回山上各個部落,和族人協調溝通,培養感情,終於取得部落的支持,才開始動工。並且,挖掘二峰圳引流隧道時,不使用機械,完全以人力鑿穿隧道,將對自然環境干擾降至最低。鳥居信平尊重部落文化,施工過程中不造成環境額外的負擔,其敬人敬天地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來義鄉在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萬通基金會支持下,逐步改善部落經濟與環境條件,近年將二峰圳與部落文化結合,發展生態旅遊項目。融入自然的地下水庫二峰圳,也吸引了許多國外環保團體前來觀摩。就在編採營拜訪二峰圳當天,環資舉辦的兩岸環保交流團也來到二峰圳,雙方成員並進行了短暫而愉快的交流,也期許彼此在環境保護的路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