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大屯青斑季--青斑蝶大發生之謎 | 環境資訊中心

蝶舞大屯青斑季--青斑蝶大發生之謎

2002年06月05日
作者:陳建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授);攝影:陳建志

大發生期的青斑蝶何去何從,是極有趣的問題。(陳建志攝影)每年5月至7月間,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面天山及七星山等山頭,大量聚集青斑蝶類吸食盛開的澤蘭、濱當歸及南國薊等蜜源植物,根據估計在六月盛產期,在大屯山區青斑蝶類之族群量可達10萬隻以上。究竟這麼多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honica)來自何方?雖然有傳言在桃園海邊觀察到北飛青斑蝶族群,若是由外地遷入,在經過長程飛行後,蝶翅必受損傷或鱗片脫落而退色,但陽明山國家公園大發生時期的青斑蝶個體外形完整且翅上鱗片新鮮,因此一般均推論這些龐大族群的青斑蝶是在陽明山地區自行繁衍。若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自然發生,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如何承載如此龐大的青斑蝶族群,這些青斑蝶類潛在的寄主植物及幼蟲的發生地都缺乏相關的研究報告,是個有趣且極待探討的問題。

青斑蝶的五齡幼蟲。(陳建志攝影)不過從1999到2000的冬天在大屯山附近海拔約750公尺闊葉林內監測資料顯示,青斑蝶在陽明山嚴酷的寒冬裡,幼蟲照樣發育、成蝶也產卵。這段期間共有二次寒流來襲,其中一次在聖誕節前後,另一次則在農曆春節前後,這兩波寒流時間都在一週以上,在鞍部測候站之溫度為零下3℃。在寒流來襲前後,監測樣區內台灣牛嬭菜上青斑蝶卵與各齡幼蟲均無恙,因此分布在台灣及琉球群島間之青斑蝶留在當地越冬應該不成問題。另一值得注意的資料是在紫斑蝶越冬谷中常有青斑蝶參雜其中,徐堉峰教授在進行台彎蘇鐵保護區之東陞蘇鐵小灰蝶研究時,也發現保護區內冬季也有青斑蝶聚集情形。綜合上述資料,可推測琉球群島及台灣北部的青斑蝶在越冬行為上有多樣化的輻射適應現象(註1)。

青斑蝶的蛹。(陳建志攝影)由青斑蝶「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的越冬策略來看,南來北往遷移的青斑蝶應該只是一部分族群而已,遷移並非必然的。因此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台灣與日本間青斑蝶之交流時,我們更應注意大屯山的蝴蝶是否在島內南下散布,因此輔導更多民眾參與青斑蝶標放是目前極迫切的工作。

在森林中進行生命表探究是件艱辛工作。(陳建志攝影)由目前的資料顯示,陽明山的青斑蝶大發生族群應在當地自行繁衍,因此潛在寄主植物的分布、潛在繁殖地的探究、大發生期前大量的幼蟲及蛹究竟分布如何,甚至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青斑蝶的生命表(註2)都亟待探討以解開大發生之謎。

(註1)輻射適應:也就是多元化適應,生物以多種策略來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

(註2)生命表:收集每一年齡層的存活率,並分析造成其死亡的原因。